整全的宣教模式

玄雲宏牧師 / 跨文化研究碩士科主任


感謝神於2023年9月9日在正道神學院進行了《上帝的跨越呼召》為主題的宣教特會。宣教的上帝呼召祂的子民要跨越族群,跨越空間,跨越時間,跨越文化,擔當普世宣教。當我們擔當跨越的使命時,不但要支付各樣的代價,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因此當今教會理應在聖靈的帶領下,積極思考和尋求用什麼樣的宣教模式才能進行有果效的普世宣教。 

傳統宣教與散聚宣教的整合 

傳統宣教是指培養門徒,裝備成宣教士後,差派到國外,在跨文化環境中傳福音,進行門徒培養,建立教會的宣教模式。華人教會,特別是中國教會,近年來採取這種宣教模式差派了一些跨文化宣教士,但兩年內「夭折」的比率高達85%以上。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栽培宣教導向的領袖,沒有進行宣教導向的門徒培訓,沒有裝備宣教導向的宣教士,也沒有制定宣教導向的策略。結果造成宣教的前線後方脫節,教導與實踐脫節,策略與禾場脫節,領袖與宣教士脫節等問題。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沒有形成宣教的生態系統。 

筆者所服事的聯合異象宣教(Union Vision Mission)從十四年前開始在非洲進行跨文化宣教,持續地構建宣教的生態系統。經過多年的努力,將宣教導向的領袖、宣教導向的門徒、宣教導向的教會、宣教導向的宣教士、以及宣教導向的策略等五大要素,以宣教的上帝為中心構建了宣教的生態系統(玄雲宏,2020,第50頁)。在傳統宣教模式上構建了宣教的生態系統時,帶來了巨大的果效,如今在跨文化宣教禾場上,共植堂三間教會,有五千多名當地的聖徒聚會,並有一萬多當地的傳道人從宣教士那裡接受聖經培訓,並為當地教會建立了一千五百多間教堂。 

華人教會在宣教上遇到一些困難並非是傳統的宣教模式出現了問題,而是在宣教實踐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出現了短板,沒有形成宣教的生態系統,從而在宣教果效上大打折扣。因此筆者認為不應盲目認定傳統的宣教模式已經過時,反而應當更加完善傳統的宣教模式。 

大衛·博世(David J·Bosch)強調:宣教不是使現實情況改換一新的事業,而是自身要被變化更新的事物。按照這個理念,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也不必固守任何單一的宣教模式,而應適應時代和禾場,不斷地開發出新的宣教模式。但我們要記住開發新的宣教模式,並不意味著否定或拋棄傳統的宣教模式。 

近年來教會和宣教界所認可的新的宣教模式之一就是散聚宣教。散聚宣教是由華人宣教學者溫以諾博士最初所宣導的,他將散聚宣教分成了四個模式(溫以諾,龔文輝,2015): 

  • 服事散居民(Mission to the diaspora) 
  • 興起散居民(Mission through the diaspora) 
  • 超越散居民(Mission by and beyond the diaspora) 
  • 聯同散居民(Mission with the diaspora) 

散聚宣教事實上是對傳統宣教的補充,兩者並非對立的關係,而是優勢互補的關係。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有越來越多的移民和散居者散佈到世界各處。如今隨著交通、文化交流的便利,人口流動更加活躍,因留學、營商、移居、躲避戰爭和饑荒而產生的散居者已經多達2.72億。在全球的散居者中,比例最高的散居群體是猶太人(移民到海外猶太人比例),而人數最多的散居群體是華人,如今海外華人高達7138.57萬人。 

面對如此活躍的全球化和移民潮現象,我們理應豐富我們的宣教模式。這些散居民首先是非常寶貴的宣教對象,他們在原居地的時候,或許不容易打開心迎接耶穌為救主,但因著地理、文化和人際關係的改變,心靈變得謙卑,容易打開心門接受福音,因此針對這樣的散居群體,藉著“服事散居民”(Mission to the diaspora)的散聚宣教模式就會結出宣教果子。 

另外在北美的散居人口中約有5%是基督徒,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熟悉雙重文化。倘若他們蒙主呼召,接受宣教裝備,前往宣教禾場,就會成為像約瑟、但以理、保羅一樣的散聚宣教士,藉著「超越散居民」(Mission by and beyond the diaspora)的散聚宣教模式,被主大大使用。 

因此筆者認為整合傳統宣教模式和散聚宣教模式,不僅會動員更多的基督徒成為宣教士,而且也會豐富我們的宣教模式和宣教策略,對當前的普世宣教帶來驚人的果效。 

全職宣教與帶職宣教的整合 

三一神賜給祂的選民兩大使命:一個使命是創造神學裡所體現的職場使命:「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1:28),另一個使命是宣教神學裡所體現的宣教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太28:19-20)。蒙神揀選的百姓理應積極、均衡、有效地擔當這雙重的使命。 

近年來隨著職場神學的發展,教會界逐漸擺脫過去「聖俗二元論」的影響,不再將教會內部服事和宣教的服事當作唯一屬靈的工作,也肯定職場服事乃合神心意的屬靈工作。越來越多的聖經學者為職場服事和職場宣教提出了有力的聖經根據,人們開始將職場使命迎接為基督徒的重要使命之一。 

但是在雙職服事的過程中,不少基督徒面臨著職場使命與宣教使命相互脫節的現象。職場基督徒基本上將週一至週五的時間當作職場生活來過,而將週末的一至兩天當作教會生活來過。由於基督徒們不能將職場與宣教有機的結合,導致職場使命與宣教使命的脫鉤。因此從過去「聖俗二元論」時代進入到了職場與宣教的「使命二元論」時代。因此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有必要找到一條能夠將職場使命與宣教使命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雙職宣教策略。 

另外華人教會差派的帶職宣教士也面臨無法整合職場使命與宣教使命的窘況。部分宣教士只能夠在宣教禾場上堅持職場生活,無法投入門徒培養和植堂宣教的使命當中。甚至部分宣教士喪失了宣教的呼召,在宣教禾場上淪落為討生活人。 

全職宣教與帶職宣教士各有優點。全職宣教的優點是可以專注於宣教使命,將更多的精力、時間和恩賜投入到宣教服事當中。而帶職宣教的優點是可以在沒有宣教自由的地區解決簽證,物質自立,身分掩護等問題,也容易在職場生活中接觸到當地人,得到當地居民的尊重,有更多的機會傳福音。但帶職宣教不足的地方是由於精力分散,不容易兩頭兼顧。 

當前我們所面對的現實情況是蒙召作全職宣教士(包括全職牧師)的人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必須將全職宣教與帶職宣教有機地整合起來,使兩種宣教模式相互取長補短。筆者認為若能將全職宣教與帶職宣教兩種宣教模式,進行有機地結合,制定雙重模式的宣教策略,必定會給普世宣教,帶來驚人的果效。 

過去三屆洛桑會議的主要內容就是普世教會將整全的福音帶到全世界。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將整全的福音帶到全世界呢?我們需要整全的宣教模式,將傳統宣教與散聚宣教,全職宣教與帶職宣教有機地整合起來。當普世教會充分利用不同的宣教模式,就會更加有效地將整全的福音帶到全世界。 

參考書目 

  • 大衛·博世。《更新變化的宣教》。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1996。 
  • 溫以諾、龔文輝。《散聚宣教學:北美個案研究》。香港:天道, 2015 。徒‧書館 eLibrary。 
  • 玄雲宏。《宣教的生態系統》。PA, Paradise:基督使者協會,2020。 

RSVP!上帝的跨越呼召 宣教特會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