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和敢給的神學院

林信良 長老 / 正道福音神學院董事會副主席


正道神學院進入三十五週年,回首來時路,從無到有,處處是恩典。順服於聖靈的帶領,是一路走到今天的關鍵。

對一所神學院來說,三十五年歷史並不算長。在建立學風校德方面,很多方面仍顯稚嫩,尚未成熟至足以「建立傳統」。創立一代已逐漸老去凋零,新世代如何在過去根基上,摸索往前、開創新局,又是一番巨大不確定性。三十五週年之際,如何顧後與瞻前,是思考正道如何往前邁進的好時機。

筆者過去有幸在正道受裝備,也有機會參與服事。以下是我三十多年來所觀察的正道特色,期許這些特色能夠融入,成為正道傳統的一部分。也希望正道在籌劃未來、往前邁進時,能作為參考。

首先要從台福教會講起。台福教會最早在洛杉磯草創,是為台灣移民所建立的教會;蒙神引領,漸漸壯大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宗派教會;至今,已經五十多年。正道起初就是為因應台福教會的快速成長,需大量培植傳道人,而設立的神學院;最早稱為「台福神學院」。

台福教會的創辦者,是一群七十到八十年代到美國留學移民,以台語為母語的基督徒;他們當中有工程師、商人和醫生等。在那個從石油危機進入經濟蓬勃的轉換年代,他們以台式新移民的堅韌和奮進精神創業,並獲致相當的成功。於是,他們把這樣的創業精神,帶到傳福音和教會植堂。

那是一個「能做」的世代,他們是一群滿有夢想和充滿「能做」精神的人。台福教會由一間、五間,25間,到如今成為超過50間以上的全球華人教會;正是這種能做精神的極致發揮。也是在這精神下,從台福神學院到今天的正道神學院,能夠一路披荊斬棘,從無到有。

這一群早期台福基督徒的另一特色是勇於奉獻,不管是金錢或物力,不管能力如何都很敢給。根據我的瞭解,那一代基督徒移民,不少是過去在台灣長老教會或聖教會的團契和傳統中事奉成長。多數人持守十一奉獻原則;行有餘力者,甚至願意奉獻更多。台福教會和正道神學院的成長,是傳承自這種台灣百年來教會傳統的文化遺蔭,應當感恩且持續發揚。

神學院能夠從台福正名為正道,也是另一種能給和敢給的表現;原本專注於台語教會的需要,進而拓大為服事不同宗派,甚至全球華人教會。

正道神學院在許多方面展現出這種能做和敢給的精神。多年來一步一步地擴展,從校園遷徙、校舍翻新整建、大小募款奉獻持續不斷、獲得學術協會認證,教授們在各地僕僕風塵,講道教導、招收培養各地來的學生建立分校,並和許多教會合作建立教室等,都是跟隨神帶領而展現了能做和敢給精神。

這與正道強調靈命柔和謙卑、滿有盼望,渴慕聖靈引領、不流於獨斷偏見,樂傳福音、重視生命重溯,緊密關連。三十多年來,創建者和教授們,在困境或挫敗時,與學生和同工彼此勉勵,屢屢跪下禱告,向神呼求。絲絲縷縷中,慢慢建立起來。盼望這樣的屬靈氛圍能夠傳承下去,培養出更多謙卑溫柔、渴慕神,廣傳福音的神國工人,成為世人和教會的祝福。

台福教會另一重要精神是:它不是台灣教會在美國的翻版復刻,而是追求在當地落土深耕;非如百年來唐人街意象所顯露的暫時移民和葉落歸根窠臼,是創建華人新移民文化教會。

移民教會面對種種挑戰:例如:跨越語言和文化隔閡傳福音、培養建立下一代、以國度眼光看待福音和文化差異中,看到神的恩典等。許多處境既敏感又挑戰,是和中港台華人教會不同的。

面對這些需要,在授課內容或神學論述方面,正道已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仍有成長空間,比如:為全球華人移民教會,發展出更具學術性和針對性的聖經和應用神學論述。若以初代教會猶太人移民信徒的情況做比喻,正道應該是一所建立於安提阿或羅馬的神學院,而不是一所在耶路撒冷的神學院。神學論述的建立是巨大工程,有時往往需要幾代人的投入,才能有一番新的面貌。

三十五週年之際,心中充滿感恩和期盼,願神祝福正道神學院成為眾教會的祝福。(本文摘錄自《正道福音神學院35週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