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是「離開」,成聖是「進入」
蘇牧師
(編按:蘇牧師生長於香港,在澳洲信主,蒙召後進入金門浸信會神學院,完成道學碩士學位。 後在福樂神學院獲得教牧學博士學位,並在Liberty大學取得專業心理輔導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正道福音神學院實踐神學副教授/教牧學博士科主任/加洲註冊婚姻家庭輔導員,曾牧養教會近二十年。)
「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馬太福音四10)。
當我放下電話時,心裡感到非常不安:想到保羅提及末世有很多「假先知」的出現,警告基督徒要特別小心。當晚腦海中浮現那位姊妹的分享,關於她在香港參加的一個查經班,帶領者關於教會觀有很特別的見解——「如果你們因為不去參加主日崇拜而感到不安,那麼你們就是靠行為而得救」。換言之,基督徒縱使不遵行神的話語,也不應覺得扎心?
我相信那位帶領者把聖靈的感動與由魔鬼來的內疚混淆了。聖靈藉著神的話語作「教訓、督責、使人歸正」 的工作(提後三16)。這位保惠師就是真理的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參約十四16~17);住在我們心裡的聖靈,是活著的,不斷幫助我們去愛神, 去遵守祂的命令(參約十四21)。對基督徒而言,最可怕的是失去對聖靈的敏感。
基督徒得救後,開始一段「成聖」的過程。救恩是「離開」(Soteria to leave),成聖是「進入」(Hagiasmos to cleave) ——進入神的帶領,住在衪的話語裡,踏在祂的應許,學習「互相效力」,與神合作(羅八28);做成得救的功夫(腓二12)。故此,去事奉神,去敬拜神,去參加聚會並非外表的行為,而是出自內心的信仰生活。因為我們有新的生命,自然有新的生活。我不想擅作判斷,只有鼓勵那位姊妹回去問清楚,到底是否有誤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見)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十25)。
服務態度有分,「舉手之勞」及「無微不至」。某餐會上,各人入席坐下,一位弟兄便起來拿著茶壺開始倒茶。誰知他先為自己倒茶,然後才逐一服務桌上各人。後來他解釋,才知道弟兄實在用心良苦,不願別人嚐剛泡好的茶,怕不夠濃,寧可自己先喝清茶,把香濃的茶給別人享受,真是好僕人的榜樣。
基督徒敬拜事奉主、服務人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十二1)。「事奉」一詞在希臘文原文的同源字,翻譯出來便是「僕人」,也可譯作「執事」。保羅說:「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 (羅十二7)。「專一」的意思是盡善盡美,精益求精。很多人認為事奉不過是轉眼的工夫,只要在主日學前、崇拜前或團契前稍作預備,便大功告成。保羅稱這些為「草木禾楷」 的事工 (林前三12),如此輕視主的態度,自然不能討神喜悅。
讓我們一起專一事奉主,齊心合力,建立教會,興旺福音,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