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焦慮管理

林慈敏博士 / 協談學副教授


最近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擴散,大家都人心惶惶,焦慮感倍增。我們該如何面對全球疫情導致的焦慮感呢?以下是幾點可參考的焦慮管理模式 :

第一,調整思想,讓思想專注於與事實相符的訊息,而非極端負面的信息。

例如,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得病的機率其實比得病機率大好幾百倍;而全球各界正在積極防疫並加快腳步研發藥物和疫苗;人體本身也具有一定免疫力。這些都是促使人積極思考的事實。

正如腓立比書 4:8所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我們需要從可信靠的專業媒體取得正確資訊,而不是盲目相信並轉發社群網站散發的誇張甚至不實的謠言。倘若一直看新聞引發焦慮感,可考慮限制看新聞的時間和頻率。

第二,表達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和管道散發情緒,減少不安、孤立的負面感受。

漫天蓋地的負面新聞,難免讓人產生焦慮、煩惱、憤怒、恐慌的感受。通過與親友聊天或是寫日記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紓解這種負面情緒,而這種抒發也讓我們跟別人產生更緊密的連結感,從而減少不安、 孤立的感受,起到安撫的作用。目前,有很多人責罵政府以及部分被定義為「不道德」的人,用這樣的方式洩恨。然而,若仔細想想,在網路上謾罵、筆戰,不會帶來正面的力量—因為總有人會表達與自己不同的立場,而這種分歧往往帶來更多的怒氣,導致更多的自義和紛爭。

正如以弗所書 4:29的提醒:「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倘若實在需要抱怨,最好找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人傾訴一下。

我們需要表達並接受自己的情緒, 但如果能夠更進一步的話,還需要擴張同理心,這才是真正的成熟之路。也就是說,我們要正面詮釋並且試著理解意見不同之人的情緒。例如,這人強烈的情緒表達只是顯示出他的不安和公義感;在這個非常的時期,大家都飽受焦慮的困擾,我接受他的情緒,但還是可以持有不同的意見。如此這樣,讓我們鍛鍊同理心與多重角度的思考(perspective taking)。

第三,採取行動,與其坐在家裡惶惶不可終日,不如起身積極做好管家,做一些力所能及又有實質幫助的事情。

例如,我們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在飲食、睡眠、運動方面加強自己的免疫力,勤洗手,做好清潔工作;或者幫家人購買口罩 (但不要囤積);為受苦的人、 醫護人員、在上掌權者禱告 (參提摩太前書2:1~2)。另外,若條件許可,也可以踏出一步去服事別人—傾聽或者捐獻,這才有實質效用。

最後,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尋求意義,在危機和苦難中尋求神在這一切事上的心意。

雖然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因病毒受到負面影響,但是,從危機裡尋找意義,是可靠的應對危機的方法 (參考Viktor Frankl的意義療法)。而基督徒也需要學習從符合信仰的角度來看待苦難,相信「神是公義,祂始終掌權」,「苦難熬煉信心」,「這世界非永恆的家」,「苦難讓人心對神打開」等。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習更多地活在當下,珍惜我們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像是跟親人朋友相處的時刻、每一個擁抱孩子的時刻 、每一個能事奉神的機會,對於這些,我們都要深刻地去體會與感恩。如今,有許多武漢人因著疫情遭受排斥,或許一些海外華人也受人歧視,這些固然是不公義的遭遇。然而,我們還是可以視之為機會教育,幫助我們學習自我保護,培養我們的同理心,與長期遭受歧視的人認同。而生命的不可確定性,也讓我們檢視自己的生命觀、死亡觀、價值觀,也重新去思考:危難是考驗人心、道德、體制的試金石;在黑暗中, 許多事暴露出來,也推動人去追尋真理、 公義、 愛 。

願神幫助我們,一起度過難關,學習管理焦慮與反思,在危機中尋求意義,成為具有同理心並持續成長的人!

🔙 師長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