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北美華人小型教會牧養模式的探討
何偉生 牧師 (正道校友:2002年道碩;2015教牧學博士畢業)
年初中國武漢傳來了疫情,在北美還是有點隔岸觀火的感覺;沒想到現在一夜間,火已燒至,多地宣告進入緊急狀態,學校丶食店關門。教會從200人以下才能聚會,一下又改為50人以下方能聚會。這突來的行政措施,讓許多教會都措手不及,有許多小型教會也因租用的場地要關閉而無法進行崇拜聚會。年初疫情尚未在北美全面爆發之前,很大一部份教會的聚會人數和奉獻已有明顯的下降,有些多達50%,這對中丶小型教會的衝擊是很大的。大型教會由於在資源上還佔有一定的優勢,短期內的影響不算太大,但中小型的衝擊就大很多。2013年SARS過後,教會聚會人數和奉獻需要6個月才能恢復至原來的水平。當年教會還不用要完全停止聚會,今天的狀況比當年可能更差。
1. 危機可能是轉機

根據危機處理的理論和方法,危機出現後,只要有正確和好的處理方法,長遠來看,對企業的增長不會有太大負面影響,甚至能讓企業因危機而有所轉機,讓企業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教會不也是一樣嗎?從屬世的角度,教會就是一個所非營利的有限公司(在政府中所登記是這樣),從屬靈的角度看,聖經中也有許多的例子,只要把危機放在神的手中,就可以成為一個轉向神的機會。正因為此,教會更需要抓住這次機遇,讓神及聖靈帶領,教會就能有轉機。
首先,牧者思想和觀念上要有所改變,要帶領同工們改變觀念,不要被動地讓疫情帶著走,而是主動的尋找機會。疫情中,人心不安,人們更需要尋找人生的意義丶平安等,這正是傳揚福音的機會。另外平日信徒們被工作丶孩子的學習丶社交等包圍著,沒有更多的時間參與禱告丶靈修丶查経等,現在,許多人都必須待在家中,在環境上就有許多時間可以參與了。過去因工作和忙碌,父母親把神託付牧養兒女的責任丟給學校丶教會,現在正是一個轉機,可以推動父母來重新取回牧養兒女的權柄和責任,所以家庭崇拜等也較容易開展及推動了。只要觀念能夠轉變,一定能找到許多以前無法開始的機會。好好禱告,讓神把危機變成一個轉機,一個轉向神的機會。
2. 不是觀眾,而是參與者
隨著政府對疫情的管控,教會也不能夠開展正常的崇拜聚集,大部分的教會都改為網上直播或網上錄音播放,這樣一來,聚會的形式從過去的參與者的形式變為觀看者的形式。這一被動的改變,優點是信徒還能夠單向地進行崇拜,與教會保持單向的聯繫;缺點是,他們卻變成了觀望者。他們成為免費的觀眾,評論別人,對教會丶講員 這樣那樣的要求也多了,怨言也會多起來。因為是單向的,當教會發現問題時,可能人已經走了;加上在網路上, 大教會丶名講員也多,他們的選擇也就多起來。有追求的人,上網一搜,今天去這,下次去那,反正都是網上崇拜聚會,又不用繳費,付上責仼。當疫情過後,如果習慣了這種模式的崇拜生活,網上的崇拜形式就會替代實體教會崇拜模式,網上崇拜不用事奉丶奉獻,不需要付上代價和責任。所以小型教會如果不改變一些聚集的方式,疫情過後,人員和奉獻的流失將會十分嚴重。
我們的教會就這一情況進行了一些反思和新的嘗試。筆者認為網上的崇拜聚會不要讓信徒成為觀看者,而是參與者。考慮到網上崇拜的效果,我們作了一些改動。具體的做法是:
A. 寫一個網上崇拜指引給肢體:
- 告訴大家這是分別為聖的時間,是屬於上帝的時間,請大家要端莊出席,即使我在家也得穿戴整齊,這是敬畏神的表現。
- 鼓勵家長帶領家人一同敬拜。
- 在唱詩丶牧禱丶祝福等時段時,也請大家起立。
B. 崇拜內容的改變。整個崇拜時間縮短了。原因是:
- 唱詩:考慮在家中進行唱詩的效果不會太好,詩歌改為只唱兩首。
- 講道:我們把成人和兒童的講道放在一起,即大人講道十五分鐘,接著是兒童的講道時間。
- 奉獻:希望每家預備一個奉獻袋,當崇拜收奉獻時,家長代為收奉獻。父親為或母親把奉獻袋傳給大家。奉獻的內容包括每月對教會的固定十一奉獻,還有邀請大家也獻上金錢以外的,如我今周做了那些神喜悅的事;為誰禱告;幫助了媽媽做了什麼事等。大家可以先寫在小卡片或小字條上, 這樣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到奉獻的當中,待到教會一起聚會時,把所有的奉獻帶來教會,金錢那部分就入庫,其它的我們一起燒掉,觀看燃燒之時有如馨香的祭獻給神。
- 領聖餐:教會預備好一次性餅杯的聖餐,讓小組長來取後送至肢體的信箱,這樣的配送不會有人與人的接觸。到了領聖餐的時段,就可以在家中一同領聖餐了。
總的來說,是把過去教會建築物的空間擴大至雲端上,讓這個雲端變為一個大的崇拜聚會空間,肢體在這大空間中有同步的互動。
3. 不是活動,而是牧養
由於不能面對面的互動,教會無法瞭解弟兄姊妹的屬靈光景,弟兄姊妹也只能單向地觀看教會的活動。當彼此不能建立關係時,弟兄姊妹可以觀看你的教會,也可以到別的教會看看 ,這樣就有可能形成了只找他喜歡聽的丶喜歡看的,結果是造就了一批生命無法改變丶成長的理論信徒。如何突破這牧養的難點?還是要從關爰丶牧養的角度出發。首先,要把沒有關係變成有關係,教會可以建立關係網絡,牧師牧養領䄂同工,同工牧養小組長,小組牧養組員,讓教會建立有關係的網絡。送聖餐,每週聯絡一次瞭解牧養對象的需要,瞭解網絡崇拜丶聚會的效果,收集代禱的訊息等,讓冰冷的網路聚會,回到有人情味的世界裡。
4. 不以年齡或言語來牧養
過去教會分為兒童丶青少年丶成人或國語丶英語為對象的分工和牧養。現在由於資源的限制,父母在網路上崇拜時,需要把孩子放在一邊,父母崇拜完了,又要調控網路來幫助兒童或青少年來崇拜,這是困難的。所以如果能以家庭作為牧養的對象,這些問題就可解決了。一家人在一起崇拜,父母就成為這個家庭的小組長,兒童丶青少年的牧養工作就能解決了。
5. 建立教牧的跨語言牧養
首先兒童丶青少年的同工需要與成人的崇拜等一同設計丶合作,在同一個崇拜中,讓家長成為兒童丶青少年牧者的同工去牧養孩子,成人牧者要好好的去牧養父母,讓他們成為好的牧羊人,所以教牧同工需要靈𥚃相通,當靈能通,工和作法就能通了。
6. 一些實際的做法
- 詩歌:在Youtube上能夠找到許多雙語的詩歌,有在一歌詞中分別寫上漢語丶漢語拼音及英文翻譯的;也有英語的詩歌,配上了中文的翻譯;有些英語詩歌還能唱一段英文,唱一段翻譯的中文。據我的瞭解,使用這些,只要不是作營利的商業行為,就不涉及版權的問題。
- 在這段期間,學校停課孩子們都呆在家中,兒童丶青少年牧者可否設計一些節目丶遊戲丶提供一些益智的電影給家長,幫助他們去牧養孩子,這也能幫了家長一大忙。
- 大學生丶職青,可以組織他們網上查経,一起看一部電影丶劇集後進行討論互動。
- 如果把這些設計好的節目讓弟兄姊妹們分享給他們家長朋友,職場的朋友,這也是很好的福音預工,待到春曖花開,就可以收割庒稼了。
- 現在資訊發達,許多時候的資訊傳播得比病毒還快,這些數字丶資訊往往影響著我們對神的信心。所以筆者建議牧者可以每天寫一段抬頭仰望神的話語和禱告事項,發給肢體,一來用作牧養,二來能夠成為眾人的鼓勵,三來可以再次建立肢體靈修丶禱告仰望神的習慣。可以讓不同語言的牧者一起來寫作,用同一段經文,大家討論後找到同一個中心,用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來寫作,這樣一家人還是可以一同討論。如果用一個語言來寫,然後翻譯成另一個語言,這樣的效果不會很好。這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文化丶表達不同的問題,是會眾有沒有被尊重和被牧養的感受問題。
總的來說,疫情來勢洶湧,一夜之間教會被打得應付不過來,牧者們都在忙於學習網路直播等新的科技。但是只要我們重新改變思路,改變新環境下的牧養方式,我想,教會的增長還是有可能的,危機!只要放在耶和華的手中就可成為轉機,成為轉回神的機會。
最後筆者希望大家對以上問題進行反思探討,期待能夠帶來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我們一同把這些危機放在神的手中,讓疫情成為教會丶特別是中小型敎會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作者介紹:何偉生 牧師
澳門出生成長,曾到中國及日本留學。2002年在美國台福(現為正道)福音神學院完成道碩裝備;2015年在正道福神學院完成教牧學博士裝備,2002開始在多倫多牧會。2012年開始與師母一起開拓植堂,現為多倫多伯大利浸信會牧師。
何牧師,奉獻作傳道前,於1990-1994年於 日本大阪就職於發明卡拉OK的企業,故對版權的製作有點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