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關係

Discipleship and Spiritual Formation


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 助理教務長 彭怡珍 教授 Dr. Jane Peng 

引言

近二十年來,在專注於訓練個人成長的領域中,無論是坊間還是學術界都不乏有大量的與靈命塑造相關連的研究、著作以及課程湧現出來。當普羅大眾發現自身對於靈命方面的渴求以及對此的好奇後,便開始對其進行探索,基督徒亦然。靈命塑造並不是一個新的學科,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福音派神學院對於靈命塑造多是包含在門徒訓練的課程中進行教導,少有單獨的課程探討這話題。同時,教會在過去的事工裡更是很少有對靈命塑造方面的帶領或是教導。那麼關於靈命塑造的研究,著作,探討大幅度的增加,似乎漸漸的多過門徒訓練的研究,是否意味著靈命塑造取代了門徒訓練?還是門徒訓練包含了靈命塑造?或者認為基督徒過多重視靈命塑造甚過門徒訓練?這一篇專文的目的在於重新檢視門徒訓練和靈命塑造的目標,元素,和方式,進而列出彼此的關係,引導讀者發現靈命塑造在門徒訓練的過程中的必要性,特別是在門徒訓練中的內在生命成長過程裡有互補的作用,靈命塑造可以在教會追求發展外在各樣事工之時同時強化信徒內在生活的進深。

建立門徒是耶穌所頒布的大使命,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不僅得著永恆的生命,更是領受了耶穌的大使命去帶領更多的人一同跟隨耶穌,這是神永恆的計畫,要透過跟隨祂的人來完成。建立門徒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人跟隨耶穌的過程:有學習,有信靠,有服事,更重要的是有使命感,這個過程也是一個人靈命塑造的過程,成聖的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更認識耶穌,更順服耶穌,更有耶穌基督的樣式,並且遵守祂的教訓,認真地活在神的國度裏。那麼,門徒的訓練與靈命塑造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以下的正文會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首先探討門徒訓練的聖經根據和神學基礎以及事工模式,其次,討論靈命塑造的聖經根據和神學基礎以及事工模式,最後會從兩者的相同點、差異點,以及兩者互補的方面來討論彼此的關係,最後會提出幾點能夠實際幫助教會的建議。

I. 簡述門徒訓練的聖經依據與神學基礎

聖經裏門徒這個詞主要是集中出現在三個時期,一個是舊約先知時期,門徒指的是跟著先知學習的(王上20:35-37; 王下2:3-15; 4:1, 38等);第二個是耶穌傳道的時期,門徒指的是耶穌親自呼召的十二個門徒(太10:1-4; 可3:13-19; 路6:12-16),就是跟隨耶穌傳道醫病趕鬼的門徒們(太10:1; 可6:7; 路8:1);第三個是使徒時期,使徒行傳二章教會建立之後,從這個時期開始門徒指的是當時信從耶穌福音加入教會生活的人(徒2:41; 6:1-7; 8:1; 9:1等)。這是符合新約時代當時的文化對「門徒」的解讀,就是委身跟隨一位偉大的老師,或許是哲學家,或是某一種領域裏的領袖,不斷地向他學習(Wilkins, 1992, p.78)。在聖經裏,這樣跟隨與學習有更多一層的意義,例如先知的門徒,他的學習不單是指學習先知的知識,技能,態度等,他的學習還包括了他學習先知與神之間的互動,也就是他所跟隨的不只是先知,還有先知所跟隨的耶和華神,或者說是跟著先知學習跟隨神。同樣的,跟隨耶穌的十二門徒從耶穌學習,也從耶穌與父神之間的互動學習,學習怎麼順服父神的旨意,怎麼倚靠父神,怎麼與父神親近等等,並且領受傳道教導的使命。使徒時期,教會裏的門徒跟隨使徒,從使徒們的教導和事奉中學習,他們真正學習的是如何跟隨耶穌的腳蹤和使命。因此筆者認為「門徒」在聖經裏可以總結是在信仰上跟隨耶穌教導,在生命裏學習耶穌樣式的人。

以下筆者從三個點對於門徒培訓的聖經和神學依據進行相應闡述:(1) 門徒訓練執行了大使命裡的傳揚和教導;(2) 門徒訓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不斷的學習更像基督;(3) 門徒訓練反映出了教會存在的主要目的。

1. 門徒訓練執行了大使命裡的傳揚與教導

一般基督徒對門徒訓練的認識主要是根據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8-20節,耶穌升天前對門徒們的吩咐:「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這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大使命.經常用來鼓動信徒們對傳福音和宣教的參與。大使命的裏面有付出傳福音的行動,有帶領人跟隨耶穌,有教導神的話語三方面的元素,還有最後耶穌寶貴的應許。著名基督徒哲學家魏樂德(2016)強調:這是一個已經賦予所有相信耶穌基督的信徒的任務,個人沒有選擇權,只有不斷的學習耶穌,幫助別人也跟隨耶穌。他指出現今的教會忽略了努力使人成為門徒,更忽略了教導他們要過順服基督的生活(頁 22)。做耶穌的門徒,就是熱切渴望透過聖靈得到內在的更新,被耶穌的人格和生命吸引,被聖靈的工作滲透,漸漸地看見屬靈成長的果子,這個過程不只是門徒訓練更是靈命塑造(頁 35)。魏樂德的觀察似乎表達了許多教會真實的情況,他提出了作門徒深層地意義,指出了門徒訓練與靈命塑造的相同點,但是門徒訓練和靈命塑造其實並不盡全然相同的,這也是本文將會指出的。

2. 門徒訓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不斷的學習更像基督

建立門徒的概念並不是只出現在馬太福音28章的大使命裏,若是我們仔細從聖經來查考關於建立門徒的歷史和原則,我們會發現其實建立門徒的概念是更廣更深的,新約學者Michael Wilkins(1992)在他的著作,Following the Master:  Discipleship in the Steps of Jesus,提出了從舊約的時代神就開始使用建立門徒的方式來帶領他的百姓,其中也透過特殊職分的人來建立門徒以色列,例如祭司,先知,或是掌權者.而個別的領袖也因著時代的需要還有神的預備也像建立門徒依樣做建立領袖的工作,例如摩西與約書亞,以利亞與以利沙(Wilkins, 1992,  pp.56-66)。 在新約裏,當時的文化對門徒的認知就是委身跟隨一位偉大的老師,不斷地向他學習,這是一開始跟隨耶穌的門徒的認知(p.78),但是隨著跟隨耶穌的時間的增加,耶穌教導門徒的內容不斷的增加。在四福音的紀載裏,我們會發現耶穌建立門徒有不同的重點,包括選擇委身順服耶穌、持續付代價走十架的道路、承擔傳揚福音的責任、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到後來在使徒行傳中成為建立教會的使徒,繼續的使耶穌的大使命可以傳承下去。這是一個進展的過程,我們很難把門徒只定義在特定其中的一個角色裏。門徒的概念在四福音和使徒行傳裏其實有分別不同的呈現,因此Wilkins認為門徒的定義更適合比較廣泛的綜合了從四福音到使徒行傳十二門徒在跟隨耶穌的不同階段裏的角色和目標。Wilkins嘗試更全面的詮釋作門徒的意義,提出了更寬廣的解釋,就是基督徒成長的經驗,他為門徒訓練定義為:門徒訓練意味著變成更像耶穌基督的過程,意思就是在這個世界裏與耶穌基督聯合,同時活出豐盛的生命並且滿有基督的形象(pp. 41-42) 。這樣的解釋是比較具有包容性的,但但是這個定義似乎不夠凸顯作門徒的使命和生命的目標,以及作門徒本身的獨特性,因為在無論是在四福音或是使徒行傳,耶穌對門徒的訓練和期待都充滿了傳揚天國的福音的使命,當然內在的追求和生命的成長絕對是門徒訓練的終極目標,但是不應忽略傳福音與教導的大使命,還有付代價的預備。

3. 門徒訓練反映出教會存在的目的

除了從聖經的經文裏研究門徒訓練的本質,意義,還有方式等,非常多探討門徒訓練的書籍都是針對教會的建造,或是說主要是指在教會裏的門徒訓練.無論是從質還是量的角度,有計劃的推行門徒訓練理論來說是會給教會帶來這兩方面成長的動力與結果。玉漢欽強調,門訓多數是建立在教會論的神學基礎上,教會的目的,教會的本質,特別是在教會傳福音與見證主的使命(玉漢欽,2011,頁 61-66)。金聖坤提出門徒的定義和門訓的目標是建立在跟隨基督與效法基督的基礎上,學習基督帶領門徒,學習基督的教導和生命。另外就是在門訓的過程中必須倚靠聖靈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將福音廣傳,完成神國的大使命(金聖坤,2016,頁 39 – 47)。玉漢欽帶領的位於美國南加州的愛的教會,還有金聖坤帶領的位於韓國的雙翼教會,是兩個目前華人教會比較熟悉的門訓模式,基本是以教會內成立門訓小組的方式進行,由牧者領袖開始帶領門訓小組並培養小組長,培養好的小組長被差派帶領新的門徒小組,然後以此類推,一代一代的培養,差派,繁殖下去,教會增長非常迅速。這兩位作者在教會的場景裏對門徒訓練作出詮釋,主要是根據教會論為基礎以及實際的事工操作的論點,缺乏更深層面的聖經神學的整合,偏重如何實際事工的推動和經驗分享。接下來,筆者將會對門徒訓練的一些主要基本事工模式進行介紹。

II. 門徒訓練的基本事工模式

門徒訓練的模式非常多,接下來我們要闡述的模式主要受眾群體是從教會的成人會眾出發,每一個模式或許不盡相同,但是很多基本的方式和內容非常相似,這裏特別選擇并列舉幾位耳熟能詳的教牧領袖他們所提倡的幾種比較典型的模式。

1. 從很少的人開始建立信任的關係

著名的教牧作者,Greg Ogden (2003) 所提倡的門徒訓練模式是在教會場景裏以三個人為一組的一對二門徒訓練(Ogden, 2003, p. 15)。這種模式非常強調組員之間彼此的關係,一對二的門徒訓練至少維持固定一年的委身,以每周一次聚集的形式,一年以後再進行另外一個一對二的門徒訓練小組,然後持續同樣形式的複製和繁殖,在訓練過程中主要是從學習神的話語並且要應用在生活中為主要方法,經歷生命的轉變(p. 17)。他相信深入的門訓必須透過坦誠的關係從而進行,當被帶領者的生活中有重要的抉擇出現的時候,帶領者需要挑戰被帶領者用耶穌的價值觀作出生活的抉擇,例如財務管理的抉擇,職業轉換的抉擇,人生伴侶的抉擇等,被帶領者與帶領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將起到關鍵性作用。Ogden在提出門訓方式的整個過程中,有兩個帶領方式的進程是他所效法的,一個來自於耶穌帶領門徒,另一個則來自於保羅。從耶穌三年半的傳道生涯中來看,他帶領門徒的方式是我們在進行門徒訓練值得學習的示範,他與門徒的關係有四方面的進展:(1) 示範;(2) 教導;(3) 教練;(4) 委任,並且耶穌的服事過程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花在門徒訓練上面(Ogden, 2003,  p. 82) 。保羅帶領門徒的進程則是如同養育孩子,從嬰孩,孩童,青少年,到成人,當被帶領者漸漸成長之後,帶領者的角色會刻意的轉換。Ogden使用自己所撰寫的25課門訓教材配合他的一年門訓理念受到很好的回應,同時也幫助很多的教會同工進行門徒訓練。筆者相信這個模式在很多地方會產生合宜的效果,但是在實踐的過程,帶領者必須敏銳於當地的文化,需做適時的調整,因為不同文化可能需要些許不一樣的模式,模式裏的理念和態度才是需要強調的精華。

2. 連結教會的事工達到門徒訓練的目的

其他的許多作者贊成將門訓的元素結合在現有的教會事工體系裏面,這樣的方式基本上不需要改變大家所熟悉的教會運作模式,同時也讓原來豐富的事工資源加強了富有動力和目標的門訓內容。最重要的是,在這些事工中必須創造共同的認知,強調門徒所該有的素質,也就是事工要產生的目標:使人順服耶穌,願意付出代價,對失喪靈魂的熱愛,繼續的建立下一代的門徒(Earley & Dempsey, 2013,  p.61) 。Bill Hull (2010) 提出門訓應該從福音書裡的以基督為中心的模式轉換到初代教會以教會為中心的模式,主要的原因是新約書信裏門徒這個字已經被其他的稱呼所取代,耶穌時代的一對十二的門徒訓練模式到了新約教會裡已經成了上百上千的多層面的建立門徒(Hull, 2010,  p. 25)。他所提出以教會為中心的門訓就是讓門訓的目標結合在現有的教會事工體系裏,因為在多元背景的群體中會有更多更整全的屬靈恩賜,這些的恩賜彼此配搭可以更全備的造就一個門徒,避免一對一的模式裡被帶領者只能依賴一位帶領者,一位帶領者的有限性可能會局限了被帶領者的成長(p. 35),因此這樣的主張不但可以從實際上同時也可以讓教會的事工可以有一個更刻意的規畫出一個新信徒的成長,從帶領他們的認知,行為,到委任去帶領別人。這和較早期華里克的直奔標竿建造教會的模式非常類似(Warren, 1995, p. 144)。不過這樣的說法似乎忽略了一對一或一對二的門徒訓練也是可以與教會生活並行共存的,不存在失去了屬靈社群和其他恩賜的影響

3. 在教會裡強調門徒訓練的文化:透過關係

當門訓必須與教會的其他事工結合時,不只是要讓各樣事工裏加上門訓的元素,而是讓事工彼此的環節結合在一起可以產生門訓的目的,產生造就一代一代的門徒。實際操作上如何讓門訓的文化深化在整體的事工裏也是很關鍵的,若是沒有這些文化,門訓很容易停留在事工與節目的層面,而生命的建造需要的不只是事工的設計,是自然的成長和循環。Putman, Harrington, 和 Coleman(2013)特別強調門訓的五種文化,必須要幫助教會產生這幾樣的文化,或者說從原來的文化裡轉化成門訓的文化:從尋找到建立(挑選門徒),從教導到裝備(訓練模式),從節目到目標(事工導向),從活動到關係(事工基礎),從積累到調配(恩賜管理),這些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合乎聖經的門訓,方法就是藉著一個能夠深入關係的環境(Putman, Harrington, & Coleman, 2013, 頁 30)。建立門徒可說是一種事工,也可以說是一種關係,更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就如同大使命是一個命令,也是一個責任,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這樣的說法是很有根據的,耶穌與門徒的關係是祂帶領門徒過程中很重要的基礎,門徒們在和耶穌很親近的生活關係中學習祂的樣式,但是對於現今的文化環境進行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東西方文化裡人之間彼此所習慣的距離和方式,某一個文化裏所接受的深入關係不一定適合另一個文化。簡單的了解了建立門徒的基礎理論和方式之後,下面將要討論靈命塑造的基礎和方式。

III. 簡述靈命塑造的聖經和神學基礎

靈命塑造就是一種漸進的成聖,包含了一個人的整個生命。神學家認為「在成聖中成長就是恢復神原來創造的品質,恢復失去的關係」(Lewis&Demarest,1996,V.III,p.206)。成聖不僅僅是教條;這是對按著神的心意生活的理解,這種生活恢復了上帝在每一位追隨者身上的形象。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許多聖經學者指出,這裡的完全意味著完成其指定的目的,完整,成熟;它並不意味著無罪(Vaught,1986,Strecker,1988,Demarest,1996)。靈性成熟不應該是人們普遍認為的絕對道德完美感(Demarest,1996,p.190)。相同的形容詞也出現在其他的經文(林前2:6,弗 4:13,腓3:15,加4:12,雅1:4。),其中“完全”在道德意義上並不意味著完美。這澄清了靈命塑造意味著擁有完美品格或無罪完美的困惑。筆者也同意靈命塑造的目標和過程就是逐漸恢復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形象,並非是僅是指著道德完美。

靈命塑造的聖經和神學理論相當的多和廣泛,其中涉及神學裏的成聖觀甚至更廣的救贖論,以下的內容選擇了其中三個方面的神學基礎,目的是為了之後探討其與建立門徒的關係:(1) 靈命塑造是重建與神與人的親密關係;(2) 群體生活是靈命塑造的必須元素; (3) 靈命塑造是全人的成聖過程。

1. 靈命塑造是恢復與神與人的親密關係

基督徒的靈命塑造是從關係建立的,是從三一神與被救贖的罪人的關係中建立的,靈命塑造的過程就體現在這個關係的成長和更新還有在敬虔的行為上(Lewis & Demarest, 1996, 頁206) 。 成聖的開始是與神恢復關係,這是救贖身分的確認也是迎向成聖的近程階段。 Burrell (1994) 指出與神和好的關係帶給相信祂的人許多新的機會,其中包括了與神建立友誼的可能性 (Burrell, p. 302) 。他的論點是:若是任何刻意的關係是賦予我們改變的潛力,那提倡與神的友誼關係就必須把它認定為是一種轉化的關係 (p. 303)。Burrell的論點強調了基督徒生命在屬靈的關係裏成長的真理,筆者認為必須注意的是這個關係是必須刻意培養的,如同約翰福音十五章4-5節裏耶穌要門徒常在祂裏面。

  這個刻意培養的關係裏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認識的關係,一個是愛的關係,這兩個層面在約翰一書三章2節還有以弗所書二章14, 19, 22節裏都有詮釋那樣親密的關係,在基督在聖靈裏與神和好的關係是一個新的關係,與其他的人還有與其他的被造物。成為朋友同時也代表了聖靈已經賜給我們,他會恢復在我們裏面屬神的形象。Burrell指出聖靈已經改變了我們的自我概念,讓我們成為能夠回應那主動的神的一個新造的人,更重要的是成為了神的朋友(p. 326).  在親密的屬靈關係裏,基督徒不斷的被聖靈更新和建造,表現有愛的能力還有離開罪的自由。漸進的成聖就是基督徒從世界,肉體和惡者的掌權釋放出來的過程.藉著聖靈恩典的工作,基督徒漸漸地沉浸在神的旨意和基督的主權里。(Lewis & Demarest, 1996, p. 206) 。

2. 群體生活在靈命塑造是不可缺少的

基督徒的靈命塑造過程中群體生活裏的人際關係是必要的元素。人從被創造開始就是存在在關係裏,沒有人可以在關係真空的狀態裡正常的發展 (Moltmann, 1992, p. 219) 。每一個人都有社交和成長的需求,包括基督徒在內。也就是說基督徒的靈命塑造是不能缺少與其他基督徒的團契和來往.群體的生活在靈命塑造和屬靈品格的發展中是絕對必要的 (Houston, 2001, p. 1140)。

當一個信徒開始了與神和好的關係,他便是進入到一個屬靈群體當中.在這個新的關係哩,信徒是基督群體裡的一份子。信徒在這個愛的群體關係裏藉著聖靈與其他信徒連結並成長(弗2:18-22)。這個新的屬靈群體是基督的身體,是普世或是地方教會。根據Saucy (2013),對於一個信徒的屬靈成長,身分的認同,在關係中得到滿足等,群體生活是絕對需要的,因為那是人被造的本質,需要活在群體的關係裏。事實上,群體生活的動態會帶來醫治,鼓勵,身分的認同,親密感,安慰,支持,分辨,以及其他屬靈生命轉變需要的元素。另外,這樣有生命力的關係是建立在基督救贖的工作之上。所有信徒都是在基督的身體裡連結,因為我們在信靠耶穌並且受洗時就是與基督聯合了(羅6:5)。一個罪人因著基督的贖價被稱義,那是神一次的作為,一個人在新的群體裏成聖的進展則是不斷的。與基督的聯合和在基督裏的團契都是建立在基督使我們稱義和我們持續不斷的進行靈命塑造過程的基礎上。

3. 全人的成聖

當我們探討成聖的過程,到底過程中人的哪些方面被涉及了?被塑造了?成聖改變了一個人的全人包括了認知,情緒,意志,靈性,還有身體 (Grudem, 1995, p. 757).在基督信仰裡的人論理,人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的,人有特有的本質和屬性.Lewis and Demarest (1996) 指出人是一個存在的個體擁有外面物質的身體還有內在非物質的靈魂,人的靈魂住在物質的身體裡,人的靈魂有對自我,世界,和神的意識的能力,人有良知,情緒,意志力,還有建立關係的能力 (Lewis & Demarest, 1996, pp. 142-160)。基督信仰裡所描述的人的本質與屬性表示了人被造的時候本來是好的,因著始祖的墮落被污穢了,又在基督裡被救贖了。一個被救贖受造的人逐漸地在成聖的過程被更新,一直到最後榮耀的時候被恢復到原來的完全。 所以,基督徒的成聖改變了一個人的全人,那是一種逐漸的改變,可以在人的靈性,情緒,關係,智力,工作,身體健康,還有管理上看得見的 (Chandler, 2014) 。

因著人的本質和屬性,成聖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對於這些方面有更多的認識可以讓我們更意識到在我們裡面聖靈的工作。學者可能使用不同的字眼來解釋人不同方面的成長,但是應該大多數都會同意靈命塑造是多層面多方面的塑造。例如, Saucy (2013) 在他所寫Minding the Heart 裡面主張我們的心是一個工作場所,對所有外在的影響產生個人的吸收或是被同化的過程(”our heart is the work-place for the personal appropri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every influence”) (p. 98) 。所以基督徒的靈性轉變是從心的改變開始,特別是最深層心裏的內容。這個改變不是只是思想,是全部,包括渴望,情感,還有熱情。我們可以確認的是這些方面是彼此相關的,只是有些方面比較深刻的影響行為。雖然幾乎是不可能把每一方面清楚的劃分,但是基督徒的靈命塑造還是比較強調那些深層影響行為的方面。要如何幫助這些內心深層的改變是不容易簡單描述完全的,以下是根據幾位著名的學者的論述提出一些針對靈命塑造基本的模式的討論.

IV. 靈命塑造的基本事工模式

一般華人教會裏較少見到特別帶領靈命塑造的事工,大家對靈命塑造較整全的認識很多是從神學院的課程裏學習到的,特別是針對傳道人的事奉層面進行靈命方面的教育,許多西方的神學院還提供靈命塑造的學位,對如何帶領靈命塑造有很多專業的訓練。靈性的教育因著宗派背景,教師過去所受的訓練,以及文化的處境的不同等因素在進行中著重點也會有些不同。至於靈命塑造的教育設計或是事工模式,並沒有一個比較具體或是統一的做法,這和上列提到的原因有關,但是有許多基本靈命塑造的元素是許多學者都共同強調的,這些是我們可以應用在教導和帶領靈命塑造的事工裏面.以下提出幾位學者提出的重點。

1. 屬靈的操練加上自我的認識

過去在香港從事靈修研究和教導的譚沛泉(2008)特別提出了靈修生活的定義是努力體會並活出基督的生命,「以基督的心為心,效法基督的生命」(頁 38-39)。譚沛泉所提倡的靈命塑造是要與平常的生活結合的,以平常心來操練,而不是想要攀登高峰(譚沛泉,1999,頁 133-144)。不只是重視操練,操練的動力,內在的渴望才是重點(譚沛泉,1999,頁 31)。屬靈的操練如讀經,禁食,獨處,祈禱都是有幫助的,但是不能忽略了自我的認識,因為認識自己與認識神是彼此相關的,找到真我就是找到了救贖關係裏的自己,認識真我對自己的屬靈追求和與神建立關係是很重要的(頁 47-58)。

著名的教牧作者彼得.史卡吉羅(2007)在他的書,《培養高EQ的靈命也主張要認識自己,以便認識神(頁 134-144),包括認識過去對自己的影響,發現自己的慾望(頁 208),接受自己的有限(頁 228-230),然後操練停止,休息,享受,默觀,學習真正的愛人(頁 280-285)。基督徒哲學家魏樂德(2016)認為近年來對靈命塑造的關注是因為人對自我意識的關切,還有就是對真實信仰和生命的需求從而產生的(頁 99-100)。魏樂德提出靈命塑造可以從外在的行為開始,就是如同大使命裏所說的順服基督(太28:20)(頁 103-104),過程中要藉著靈性的操練,例如獨處和靜默,禱告和禁食,敬拜和讀經,團契和認罪,還有認識人的自我,浸透在神的話語與聖靈的引導裏(頁 106-107)。筆者同意譚沛泉,彼得.史卡吉羅,還有魏樂德的論點,確實合宜的自我認識是靈命突破的關鍵,但是更關鍵的是如何幫助基督徒對自己有合宜真實的認識,這是值得另外探討的課題,這個課題可能需要社會科學的輔助。

2. 體驗與神的關係的親密

關於基督徒的靈性,教育學者Klaus Issler(2001)在他的書Wasting Time with God裏特別要強調信徒對與神的關係的體驗,他所提出的定義是:基督徒的靈性含意著在基督耶穌裏的人與神有深入的信任和友誼,更具體的說,是一種藉著內住的聖靈在成長,經驗上富有動態的與三一神的關係 (頁 25-26) 。信徒對神的認識不需要只是侷限在增加關於神的知識,更可以從別人對神的體驗裏學習,因為神的偉大和廣闊,信徒需要從一個認識神又不斷成長的群體裏來更多的認識神(頁 26)。他提出的兩種主要的方法:一是驣出空間給神,二是深化與神朋友的關係。具體執行的方法:建立有信任度和親密感的屬靈友誼,處理內心的驕傲還有外在的忙碌,學習獨處,休息,被引導,操練禁食,警醒,聆聽,禱告(Issler, 2001)。這樣的論述筆者認為是非常值得在信徒當中鼓勵的,但是過程中如何引導信徒在體驗裏查驗神的工作,還有如何讓體驗有聖經真理的基礎是不能忽略的。

3. 靈命塑造事工的基本元素:個人內心的轉變

        靈命塑造是非常個人化的過程,需要很多深入內心的工作,不論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意志上的,還是行為上的,都是與個人過去的狀態和現在的處境息息相關。或者說靈命塑造的事工是非常動態的,也因此Howard(2018)把它描述成好像修道院裡的資深修士帶領新進的修道者,從生活的態度,工作的細節,說話的方式,與人的來往等等一步一步的帶領,一步一步的影響,一步一步的塑造(頁234-236),沒有一個帶領的人是一樣的,也沒有一個被帶領的人是一樣的,更沒有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一模一樣的。可以是屬靈指導的過程,也可以是師徒關係,或許是牧養的關係,或許是事奉上的教練,是在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的場景,透過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媒介,富有愛心和屬靈分辨力的一種帶領和被帶領的關係。

任何的課程或是計畫都是有為了幫助這個過程而產生的,但是都不能夠把這個過程規範化,帶領和被帶領的人在整個過程中都需要被聖靈來帶領,因此個人的屬靈引導在這一方面對個人的靈命塑造是比較有針對性並且具有一定效果的。這是一條生命的道路,學習與成長,順服與改變,因為是一個過程,有很多的因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幫助門徒們改變,所以很難只用一個單一的模式或是事工來規畫這個過程,但是教導,陪伴,輔導,帶領,訓練等有針對性的輔助都是對靈命塑造有幫助的。

V.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關係

        以上探討的門徒訓練和靈命塑造,不論是從他們的基礎理論還是事工模式,都可以發現當中有重疊的部分,也有各自獨特的方面,許多門徒訓練的著作也談到靈命塑造,靈命塑造的著作也談到門徒訓練,這兩者顯然不是個別獨立沒有交集的課題,以下將由三方面來討論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關係:(1)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核心定義上的相同點;(2)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外在形式的差異處;(3)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教會建造中的互補性。

1.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相同點:核心定義

根據以上的探討,我們會發現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核心定義上彼此是重疊的.著名基督徒哲學家魏樂德(2016)強調做耶穌的門徒,就是熱切渴望透過聖靈得到內在的更新,被耶穌的人格和生命吸引,被聖靈的工作滲透,漸漸地看見屬靈成長的果子,這個過程不只是門徒訓練更是靈命塑造(頁 35)。Wilkins (1992) 認為門徒訓練可以視為廣義的基督徒成長經驗,越來越像耶穌基督的過程,在這個世界裏與耶穌基督聯合,活出一個圓滿的人生並且滿有基督耶穌的形象 (pp. 41-42)。在學習更像耶穌的過程中,Wilkins認為靈命塑造是很重要的一個層面,屬靈的成長需要持續的堅持付代價,學習耶穌的教導和禱告都是非常重要的(pp. 135-137)。兩者似乎都將門徒訓練和靈命塑造的核心意義連結在一起,若是將兩者的論述放在一起,會發現在建立門徒中有靈命塑造,靈命塑造的起點是門徒訓練,門徒訓練的目的就是靈命塑造,門徒訓練與靈命塑造密不可分,兩者不盡相同,但是卻有相同目標和類似的過程.若是以一個圖畫來描述,可能是這樣的一種呈現,也就是兩者較核心的定義與目標是有重疊的,建立門徒的過程中,例如耶穌時代強調的使命和任務的傳承,還有富有倍增的動力等是靈命塑造裏所缺少的。

圖一.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核心定義上的重疊

以上的圓形可以是描述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一個嘗試,兩者在某些層面是重疊的,是密不可分的,最核心的是建立內心深處與基督聯合的關係,而這深層的關係使人因為罪和世界的破壞的生命可以漸漸地恢復,重新因為基督的救贖聖靈的更新,成長成熟滿有耶穌基督的形象,這是基督徒成聖的終極目標,更是救贖工作的實現,也是靈命塑造和建立門徒的終極目標。因此,建立門徒和靈命塑造共有一個核心的定義,這個定義建立在兩者的終極目標,就是人的生命與基督的生命聯合,漸漸的成熟,滿有耶穌基督的形象,恢復原來神創造的美好。這是基督徒成聖過程的一個結果,逐漸的改變了一個人的全人,是在人的靈性,情緒,關係,智力,工作,身體健康,還有管理上看得見的改變 (Chandler, 2014) 。

2.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差異處:外在形式的著重點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差異之處,主要體現在兩者的外在事工形式的著重點上。建立門徒的過程中,一般都會有許多大使命的傳承和期待,包括傳福音的使命,包括繼續帶領門徒的使命,大部分關於建立門徒的書籍都會強調這一方面的目標,這是執行大使命的過程中帶來的理想外在動力,也就是一代一代的門徒會繁衍傳承下去(Earley & Dempsey, 2013; Putman, Harrington, & Coleman, 2013),讓傳福音和建立門徒的過程不斷的重複:有更多的人起來跟隨耶穌、更多的教會被建立、更多的人繼續教導更多的門徒……這些並不是說靈命塑造的過程中不在意這些外在的推動或是動力,而是靈命塑造強調內在與耶穌關係的親密度還有更深層的自我認識,這兩方面都是比較個人性的,也是需要很多靜態的過程。靈命塑造的事工特別針對信徒對神的認識不只是侷限在增加關於神的知識這個層面上,例如Issler提出要體驗與神親密的關係(Issler, 2001)。譚沛泉,彼得.史卡吉羅,還有魏樂德在談論靈性成長是都強調過程中非常需要對自我的認識(譚沛泉,1999;史卡吉羅,2007;魏樂德,2016)。

因為兩者強調的層面的不同,在進行栽培訓練的過程中所體現的課程或是活動就會有很大的差異,門徒訓練比較會有時間性的目標,在某一個時段內完成訓練,培養被帶領的門徒有系統性信仰的認知,跟隨耶穌的態度,付代價的委身,還有領受大使命的心志等等,目標是能夠進行下一代的門徒訓練,過程結構性強,目標性也強。靈命塑造相對而言,在進行帶領或引導的過程中比較不容易有具體的目標和時間性,因為與神關係的親密度和對自我的認識的進度是不容易掌握的,過程也是因不同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很難模式化,會有進展和成長,但是很難訂出一個具體時效性和階段性的目標。

可能因為著重點的不同,事工進行的過程中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門徒訓練除了核心信仰和聖經的教導,培養與群體的關係,會特別重視在事奉上傳福音的操練,另外也學習如何帶領牧養其他的人,還有大使命的重要性。而靈命塑造除了熟悉聖經的教導,學習在群體關係成長,會更多強調各種個人化的靈性操練,鼓勵深化的自我認識和建立與神親密的關係.這些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差異之處,這方面的差異之處則正好是兩者在教會事工上可以互補之處。

3.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互補性:更平衡的建造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除了有相同的核心定義之外,在進行的過程中有一個相同的元素,就是帶領者與被帶領者的關係。建立門徒的過程中,非常強調帶領者與被帶領者的關係,Putman, Harrington, 和 Coleman(2013)特別強調門訓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合乎聖經的門訓,方法就是藉著一個能夠深入關係的環境(Putman, Harrington, & Coleman, 2013, p.30)。建立門徒可說是一種事工,也可以說是一種關係,更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就如同大使命是一個命令,也是一個責任,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相同的,Evan Howard認為靈命塑造的事工是建立在帶領者與被帶領者的一種默契,這個默契就是帶領者用禱告的心願意委身在塑造被帶領者的責任裏(Howard, 2008, p.239),因此靈命塑造的事工也是必須藉著個人化以及彼此之間深入的關係,這個與門徒訓練所強調的關係是雷同的。這裡的交集正好是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可以彼此互補的地方,就是在這帶領的關係裏面能夠更多的結合兩者所強調不同的學習內容,也可以說是平衡兩者所忽略的層面,讓重視外在事奉傳承的建立門徒也刻意的注重門徒在內在自我認識和個人與神深入的關係上成長,而重視內在建造的靈命塑造也不忽略在傳揚福音與教導門徒上參與大使命。

在門訓的關係裏,帶領者除了委身於教導門訓的教材,聖經的話語,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在事奉中給予鼓勵和引導,同時可以加強帶領門徒在個人與神親密的關係體驗,幫助門徒學習一些深入內心的屬靈操練,另外在門訓的過程中幫助門徒能夠更深的自我認識,包括過去的經驗,性格裏的幽暗面,內心的渴望和恐懼等,對建立門徒的期待也從可以承接傳福音事奉和教導轉向門徒自身對神的認識和體驗,自我形象的成熟,和委身於學習耶穌的樣式。這樣的平衡可能會延長原來所設計的建立門徒的過程,但是對門徒生命的深度和穩固性會有長久的幫助。相同的,在帶領靈命塑造的關係裏,帶領者除了幫助被帶領者更多經歷與神關係上的親密,還有更多更深的自我認識之外,也可以加強鼓勵被帶領者發現自己在傳福音與建立門徒的使命裏的角色,參與合宜的教會團隊事奉,帶領其他的人靈命上的塑造,讓被帶領者在屬靈成長的過程除了內在的深入與改變之外,也不忽略教會建造與傳揚福音的責任,讓內在的成長可以反映在外在的成熟,也讓外在的事奉磨練內在的生命,同時也可以避免內向發展的傾向,帶來向外參與教會建造的平衡。以下的圖可以表達在信徒的成長過程中兩者的彼此互補性。

圖二.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執行的層面上彼此的互補

VI. 對教會事工的實際建議

教會的事工常遇到瓶頸就是信徒的成長停滯,或是教會的事工過度的內向,失去了外展的動力等。本文所探討的建立門徒和靈命塑造的事工若是可以相互配合,應當是可以帶來成長的活力還有外展的動力。這兩者可以帶來個人成長與積極事奉之間的平衡。在這裡筆者希望能夠對於教會如何提供讓信徒建立深入關係的環境提出幾點建議,這是推動門徒訓練與靈命塑造事工的首要元素。

首先,教會需要創造一個開放坦承有包容性的文化。華人文化因為注重禮節和個人形象,即使相信了耶穌加入了教會仍是受此文化影響極深,這樣的影響容易使信徒之間的關係流於表面,即使分享困難代禱也會有所保留。小組團契裡的生活分享容易有某些樣本,好符合教會裡過往的屬靈規範,以至於無法真正幫助信徒內心裏的問題,或是沒有一個空間讓信徒真正的面對和分享自己內心深層的狀態或是一些隱藏的問題。這樣的空間需要刻意的創造,讓信徒們感覺到安全被接納,感受到那是在耶穌基督的救恩中還有屬靈群體的接納裡可以觸碰和面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屬靈的領袖有透明的分享,包括自己生活中的掙扎,分享的過程創造一種可以坦承,可以探索沒有答案的問題,可以接納軟弱的一種屬靈群體文化,並且在當中真實的感受耶穌的同在。當領袖能夠分享自己的時候,真實的生命力會感染群體裏的其他人,其他的人也較容易分享自己,或者是發現坦承的分享自己可以得著被接納的平安,感受到群體來的力量等。

第二,教會要鼓勵並示範以及關心屬靈成長的友誼。教會應該是比任何地方更可以提供屬靈友誼的環境。除了小組團契生活的建立,教會可以在主日講台或是一些教導的場合教導關於屬靈友誼的內涵,提供一些方式鼓勵信徒建立同時還要委身於這樣的屬靈友誼,例如,由屬靈領袖開始示範一對一或是一對二的門徒訓練,可以選擇性的使用教材,但是避免被教材來主導友誼的關係,而是要讓教材成為輔助的工具,自由的加入個人關懷,彼此代禱,屬靈操練,信仰問答等元素,讓這樣的門徒和同伴的關係成為很自然的友誼。然後鼓勵教會其他的信徒自發性地起來帶領門徒或是成為被帶領的門徒,推動的過程可以每一季辦一個聚餐,讓參與帶領或是被帶領的信徒分享自己的收穫,還有成長的故事,藉此可以更加鼓勵信徒繼續這樣的友誼。帶領的可以繼續帶領,被帶領的在合適的時候也可以成為帶領人,帶領的人也可以尋找被帶領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讓信徒們關心別人的屬靈成長也關心自己的屬靈成長。     最後,教會可以減少一些大型的活動,增加小型有深度交流的聚會。這個建議是根據過去在北美華人教會的觀察,每逢重要節日教會會有應景的一些特別聚會,熱鬧的氣氛可以吸引非信徒,也提供機會讓團契和小組有機會參與教會組織的活動,在預備工作上參與服事。常見的有:新春晚會,復活節特別崇拜,中秋聚餐,聖誕音樂會,各類佈道培靈會等等。這些聚會確實帶來歡樂節期的氣氛,有團聚的感受,但是因為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很多的信徒在聚會本身和預備的過程中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以致沒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在屬靈友誼或是牧養門徒的事工上,這是可惜的。教會可以考慮的是簡化節期的慶祝,例如在主日崇拜增加一點新春的祝福或是表演的節目,主日的午餐時間加菜應景;中秋聚餐在各自的小組進行;佈道會改變方式,在小組團契裏舉辦福音聚會,讓小組團契各自設計見證分享和福音信息的小型聚會……這些方式都是多藉著小組和團契的聚會增加信徒之間的交流,加上以上兩個建議:整體開放坦承有包容性的文化,還有培養關心屬靈成長的友誼,希望教會能夠更有效地提供讓信徒建立深入關係的環境。

結語

這一篇專文的目的在於重新檢視門徒訓練和靈命塑造的目標,元素,和方式,進而列出彼此的關係,引導讀者發現靈命塑造在門徒訓練的過程中的必要性,特別是在門徒訓練中內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有互補的作用,可以在教會追求發展各樣事奉之外帶來平衡。以上探討的關於門徒訓練和靈命塑造兩個方面,不論是從他們的基礎理論還是事工模式,都可以發現當中有重疊的部分,同時也有各自獨特的方面。許多門徒訓練的著作也談到靈命塑造,靈命塑造的著作也談到門徒訓練,這兩者顯然不是個別獨立沒有交集的課題,筆者提出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關係可以有下列三方面的呈現:(1)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核心定義上的相同點;(2)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外在形式的差異處;(3) 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在教會建造中的互補性。本文所探討的建立門徒和靈命塑造的事工若是可以相互配合,原則上是可以帶來成長的活力還有外展的動力。盼望教會能夠更多提供讓信徒建立深入的屬靈友誼關係的環境,因為這是推動門徒訓練與靈命塑造事工的首要元素。(本文全部內容已刊登在華神期刊2020年十二月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