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課的祝福
楊韶芳 / 正道校友(2020年家庭事工科)
在小組裡,你是否厭倦了與人長期膚淺的關係?你參加的小組,是否可以在其中分享自己的軟弱,並感覺到被接納?身為小組的領導者,如何帶領人在小組裡建立安全的、有意義的情感連結,使小組成為個人生命成長的地方,以及從過去創傷中康復的地方?如何適度地在小組裡敞開自己,以身作則來讓組員效法,並渴望嘗試敞開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做事時,自己總會有疏忽的時候。在那個當下,如何能夠得到周圍人的同理與幫助?你是否希望自己能恢復單純待人的興趣,不是掌控與轄制,而是沒有目的、單純地愛他人?
我是正道2020年冬季的家庭事工科畢業生,工作上,一直服務數個社區團體。正道的課程,幫助我在接觸人的工作上以及自己的家庭關係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從被動到主動,從在團體裡一頭霧水到知道如何把群體導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從害怕衝突到知道如何面對,並且溫和又堅定地有效溝通。正道使我的心變大了,能夠有效地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
劉富理牧師的「靈命塑造」課給許多學生帶來了內在生命的翻轉與更新,而另外有兩門課則能夠把「靈命塑造」的內容實踐出來,幫助學生將內在的生命流露到日常生活中—這兩門課就是彭怡珍老師的「靈性操練」與林慈敏老師的「群體動力」。
「靈性操練」是操練與神、與自己的關係,「群體動力」則是操練與人、與自己的關係。兩個操練,可以使性格脫離「功利主義」與「速食文化」,脫離教會中可能存在的虛假或長期表面的互動關係,並且重視「不做在人前的事」,而是與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meaningful connection)。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挑戰自己踏出心中的舒適圈,也必須面對自己的痛與醜陋。當有人陪伴,並且有安全的環境,一群人一起來做的時候,就容易達成內心渴望的自我成長。
「靈性操練」課中提到的「默觀」(contemplation),類似於「群體動力」課的「此時此刻/當下」(here & now),兩者都強調平衡自己的「所是和所做」(doing and being),使自己經歷與神、與人、與自己的「親」。
另外,林慈敏老師在「教牧協談」課中教的「聆聽與挑戰」,和彭怡珍老師在一對一的「靈性操練」裡提及的「I noticed… I appreciate… I wonder…」,兩者也存在一致性。
「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徒17:27~28)。「靈命塑造」課,再加上這兩門課,真是遵行祂話語的好操練!
即使是在網路上修這些課程,也會有意想不到的自我突破。尤其是對於個性較內向保守的人而言,在現場面對面的時候,要敞開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但隔著螢幕,大家一起耐心地彼此陪伴,安靜地彼此聆聽,如此,雖然有地域差異,但反而更容易敞開自己的心。
願未來的學弟學妹們,都能經歷這三門課所帶來的祝福:靈命被塑造,生命被改變,與家人、同學、同工們建立有意義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