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回到疫情前嗎?

後疫情教會培育事工的挑戰—


副教務長暨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 彭怡珍 教授 Dr. Jane Peng 

引言

2022年全球進入了後疫情時代,目前,絕大部分國家已經漸漸無限制地重啟公共場所,教會也跟進各地政府的政策全面恢復實體的聚會。雖然疫情的趨緩和疫苗的施打讓很多人都恢復了疫情前的生活方式,但是教會的信徒們並沒有完全恢復疫情前的聚會出席率。大部分的教會進行的方式是恢復實體主日崇拜同時提供同步線上直播,週間聚會仍然維持在線上進行的「過渡模式」,目前很難預估這樣的模式會持續多久。

若是無法回到疫情前,教會的培育事工在這樣的聚會形式裡是否能夠維持動力,或是產生其他新的動力,挑戰又是如何?機會又在哪裡?

研究討論 

根據筆者於2022年5月份完成的一份針對後疫情教會的培育事工的質性研究,與14位牧者訪談的結果反映出幾件教會必須重新深度思考的議題。 

一、首要的是關於教會的本質,包括聚會的意義,聚會的目的等。

培育事工裡必須重新傳遞和教育信徒們對教會和聚會的認識,能夠讓信徒們更清楚自己的定位、角色和參與的方式,而不是像完成任務的維持聚會習慣,或是像個只關注自己的益處和喜好的消費者,不論是線上或是線下的聚會,能夠積極地幫助自己參與。實體聚會的暫停讓我們重新思考教會本質的意義,是什麼把跟隨基督的人聯繫在一起,在一起有什麼意義和益處 (Hansen & Leeman, 2021)。Addo (2021) 在他研究專文裡特別強調「信徒們在線上的聚集實際上是使虛擬的空間變成一個屬靈的空間」(47頁)。這個屬靈的空間不只是帶領聚會的一方在塑造,是所有參與的信徒們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思緒和情感,可以使線上的空間產生「群體感」或是「關係感」(49頁)。 

當出席聚會的方便犧牲了近距離的接觸和對聚會的專注,許多牧者們反映聚會的品質下降時,或許是應該幫助信徒們一同重新思考基督身體聚集的意義,甚至提供一些實際並簡易的操作方法增加線上聚會的品質和動力。讓希伯來書10:25「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的命令不是停留在「不可停止」,而是實踐出「倒要彼此」

二、另外一個議題就是信徒們對小群、真實、親近的友誼有更多的需求 (Marty, 2021; Shellnutt, 2021)。

就這一方面的現象,研究結果反映出因為疫情所產生的群聚限制,反而有一些新的動力出現在小型群體。多數受訪的牧者都表示,教會開始發展一些新的小型群體 (micro community),例如十人以下的門訓小組、兩三個人的屬靈夥伴、五六個人的讀經小組、由牧師帶領的禱告小組等,這些都是疫情中產生的機會,也得到信徒們非常好的回應 (Shellnutt, 2021)。 

這些新的小型群體帶來了新的成長動力,相較於牧者們所反映的品質下降的團契和主日學,這些小型群體的目的明確,人數較少,親密感高,分享自己的機會較多也較深,這些都是在研究結果裡牧者們所陳述在後疫情中較吸引信徒們的培育模式。這個模式的效果可以聯繫到成人教學法所提出的核心學習原則,就是幫助學習者參與和主導自己的學習(Knowles, Holt III, & Swanson, 2005),學習者的經驗和生活能夠融合在學習的內容裡,學習者的需要或是人生階段也在這樣的場景被聆聽和尊重,並且過程中有更深的關係建立,這樣的模式會創造學習的動力。 

三、最後必須要深度思考的是教會從疫情得到了什麼?

面對未來,似乎過去的模式和方法不能完全地依樣畫葫蘆 (Shellnutt, 2021),在重新適應和調整的過程中,能夠讓教會繼續充滿力量的前進不僅是信徒之間無形的連結,還有對整體教會的目標和使命的認同。Cho(2021)強調,後疫情線上的聚會不只是透過線上溝通或是崇拜,信徒們在線上的聚集就是一個教會的群體,重點不是線上崇拜,重點是教會,是一個教會的群體。我們所關注的不只是聚會的進行,更多的是有神同在的教會群體(14-15頁)。 

教會的本質也反映出教會的目標和使命,這是在後疫情教會培育環節裡應當繼續不斷地傳遞的。這份研究的結果反映出,疫情中信徒更多地思考受苦的神學和末世的危機,牧者因此在這兩方面有更多的機會傳遞聖經末世觀的盼望和警醒態度。疫情造成信徒的分散,將過去所有的教導和服事集中在教會的模式打破,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可以鼓勵信徒更多的關注建造自己的內心世界、家庭生活、職場裡的影響力,這些不是教會外的建造,而是教會見證的延伸。如同其中一位受訪的牧者所表達的:「鼓勵更多家庭的見證,把信徒往教會外推,不是往教會裡拉。」另一位牧者也發現,疫情期間以傳福音為目的的幸福小組帶來了信徒成長的動力,讓信仰的力量更多發揮到教會以外,讓教會傳揚福音影響世界的目標和使命更深更實際地落實。受訪的牧者觀察到,這樣的觀念讓教會的向心力在疫情之間和之後並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受訪的一位牧師提到,疫情開始時禱告會的動力多是為了讓信徒減緩焦慮得到安慰,在疫情後牧師帶領信徒持續代禱的動力,變成一週兩次為世界禱告。Adegboyega (2021) 在他的研究專文裡也提到,在疫情危機期間基督徒能夠恢復見證神的力量本身是聖靈更新的工作,基督徒在向世界展示一種新的價值,是能夠超越苦難,是能夠激發生命的潛力,活出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包括盼望、赦免、和愛,使用各樣創新的方式繼續豐富信仰的生命力(227頁)。教會在疫情之間有一個深刻的機會和空間去思考許多教會本質的議題,包括聚會的意義、群體屬靈的關係、最核心的目標和使命,這些所沉澱的反思將會體現在我們實際的培育活動的當中,讓後疫情的教會更聚焦於回到原來的核心定位,更切實更專注地「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 

結論與應用

在強化信徒之間屬靈陪伴的關係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培育環節。例如:提供簡單的教導讓信徒熟悉如何在聚會裡成為別人屬靈的祝福,在生活裡創造固定屬靈的友誼,找到適合自己屬靈的歸屬和成長動力,這些都能夠加強信徒個人與群體成長的動力。 

在增加更多信仰與生活整合的教導方面,讓現有的培育內容更多關注整合性的教導,不斷地示範這樣的關注和挑戰。例如: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在職場的體現、在家庭生活裡的表達、與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等,鼓勵信徒們從豐富的教會生活轉向豐盛的生命見證,擴寬自己信仰的空間。 

最後在推動實際向社區見證福音方面,除了在各個方面繼續教會過去的福音策略,同時也更多在培育事工的過程中喚醒基督徒對生命核心價值的重視,那是超越言語的見證,是在紛亂的世界裡兼顧有力的影響力。 

James Wilhoit (2021) 在他對疫情的反思裡提到,不是疫情的考驗改變了我們,是我們對疫情考驗的回應改變了我們,是生命裡真正的內涵帶我們度過了疫情的考驗,我們在基督信仰裡的核心價值和內涵才是真正塑造教會未來的力量(Porter, et al, 2021, 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