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尋根慶金婚—劉富理、王仁美三代尋根之旅(上)

訪問台中福音基督教會

王仁美記錄,蕭百惠整理

2023年,慶祝金婚之際,劉富理、王仁美夫婦帶著25位兒孫輩回臺灣,做緊湊密集恩福滿滿的信仰尋根之旅。從臺北到高雄,他們參訪家族故人曾服事過的教會,拜訪信仰前輩,引領子孫們認識先祖如何經歷上帝,如何為祂獻上生命,服事祂的教會,並且代代傳承這信仰。

1970年,劉富理到臺灣東海大學任校牧,王仁美去該校任圖書館管理員,之前兩人素不相識。53年後,他倆帶著25位兒孫輩從美國回臺灣,參訪古老教會,拜訪信仰前輩,萬里迢迢,風塵僕僕,究竟為了甚麼?

仁美師母說:「2023年,劉富理牧師和我結婚滿五十週年。那年初,我受邀寫〈教導你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一文時,讀到創世記35:1『上帝對雅各說:起來!上伯特利去,住在那裡;要在那裡築一座壇給上帝,就是你逃避你哥哥以掃的時候向你顯現的那位。』不由得開始考慮:在慶祝金婚之際,是不是帶著家族回臺灣,去看看上帝曾向我們以及先祖顯現施恩的『伯特利』?經過禱告,感動越來越明確,就決定要身臨其境,引領子孫們認識先祖如何經歷上帝,如何為祂獻上生命,然後一代代忠實地傳承這信仰,誠如詩篇71:18所述:『上帝啊,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祢不要離棄我!……等我將祢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

說到信仰的根源,富理和仁美都生長於愛主、熱心服事主的家族,上下五代,主恩萬千,豈能不仔細數算,認真傳承?

富理的祖父,因為孩子生病,到長老會開設的新樓醫院求醫,因而接觸並相信福音,開始了一代代奉獻大兒子作傳道人。富理的六個兄弟姊妹中,除了兩位全職傳道人,其他也都是教會長執,盡心事奉。

仁美的祖父母本來拜偶像,一位信仰基督的魚販傳福音給他們,因而家有平安。父親王錦源長大後與魚販的女兒結婚,到日本讀法律,兩年之後蒙上帝呼召轉讀神學,致力於開拓教會傳福音、開辦神學院、訓練神國工人。仁美的十個兄弟姐妹中,有三人是全職傳道人,其他也都帶職事奉,擔任教會的長執。

富理和仁美的四名女兒都自願奉獻作傳道人,夫婿或是按立的傳道人,或正在讀神學院,實現了「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2016年劉家孫輩有十人,三代20人已在臺灣做尋根之旅。到了2023年,家族又添了七個孫兒女,為了「沒趕上」2016年的,或當時太年幼不了解尋根意義的,劉牧師夫婦決定再去一次。又逢金婚紀念年,考量自己的年紀和體力,尋根勢必在行!

當劉牧師夫婦們跟女兒女婿分享再去臺灣尋根的念頭時,大家都非常興奮,連孫輩們也都萬分企盼這趟旅程。他們事先也邀請四位女婿的父母親一起聚餐,分享尋根的心願與計畫,讓親家們也一起爲這次的行程祝福。

然而,三代27口,從1歲半到82歲,浩浩蕩蕩一起回臺灣,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首先,這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女兒和女婿都專心傳道,孩子多,不可能一下拿得出這筆經費。既然這對家族信仰傳承意義極其重大,富理和仁美就決定從退休金支取所需要的費用,投資在尋根之旅上。

三代人組成團隊,分工合作進行周詳策畫和籌備。例如二女兒負責用大家累積的信用卡點數訂旅館;三女兒為每個人預備筆記本子,還印了好大一張臺灣地圖;一位孫女專門負責照相與製作視頻。節目安排上,女婿們與富理負責五天環島旅程的靈修分享。富理與仁美負責介紹劉家和王家長輩及他們的信仰經歷,也聯絡要去探訪的教會。學歷史的二女兒研究臺灣教會現代史上第一位宣教士馬雅各醫生(Dr. James Maxwell, 1836-1921)在旅途中向大家講解他的生平。十七個孫子女,在大孫女指揮下,到所拜訪的每一站,都要合獻一首詩歌。

仁美臉上掛著感恩的微笑:「事實上,兒孫們對臺灣都不熟悉,所以許多計劃仍需由我來做。例如,我必需花很多時間尋找合適的住宿地點,地方太偏遠、交通不方便、空間不夠大、費用太昂貴,都不能採用。後來經人指點,申請正在促銷的新信用卡,用累積的點數訂旅館。但因爲人多,點數還是不夠用。富理與我曾在那年5月先回臺灣教學,一位同工告訴我們,他兒子的房子就在我們所訂旅館的附近,因兒子那時在中國工作,所以房子可以讓我們使用。還有親人認識某旅社的老闆,給我們很優惠的折扣。……出發前,就經歷了天父施恩的手與我們同在。」

劉家大隊人馬在7月5日到達台灣,共停留十天。7月7日踏上尋根之旅第一站,拜訪位於台北市新莊區的臺灣正道神學院。所有的教職員熱烈歡迎他們。富理講述設立台灣正道神學院的緣由,一起開創的張董事也在場補充。四個女兒一個個用台語,為過去照顧每年回台四個月教學的父母,以及在劉家團隊回台尋根的日子愛心接待,向他們致謝。孫輩們一起獻唱,「開我的眼經,要看見神的榮耀」,十個大人也加入,頌讚「你的信實廣大」。陳院長為這個家族祝福禱告後。大家一起用餐、交談。享受了溫馨的兩小時。

接下來家族登上巴士,開始五天的密集尋根之旅:

7月9日

主日早晨在車上一起敬拜,大女婿分享信息,之後拜訪中原大學。富理在該校大四時,因為親身體會上帝赦罪的喜樂,獻身作祂的僕人。

路過新竹聖教會,這是仁美的出生地,因趕時間而無法停車參觀,她在車上向兒孫講述當年父親王錦源牧師如何在當地牧會,經歷大復興,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建堂。四年後王牧師一家為了創辦中台神學院而搬去臺中,新竹的弟兄姊妹對他們念念不忘,仍常去探望,買了許多果樹去栽種。

在臺中訪問王牧師設立的臺中福音基督教會,那天富理為不久前帶領決志的一位長輩施洗,劉家孫輩也獻詩。教會預備了豐富的餐點、包括臺灣著名的水果荔枝、名產太陽餅,還有孩子們喜歡的波霸。有親人和老友親切的與劉氏兒孫談話,還給他們紅包及點心,讓他們在飽嚐美味與友誼的同時,留下甜美的回憶。

來到東海大學,富理與仁美認識、結婚、參與牧養的地方。他們上到路思義禮拜堂的頂層,觀看尖頂的十字架,和整個大度山的風光。路過以前的校牧室和仁美單身時住的「女白宮」宿舍,再去尋找他們婚後在東海的家,大女兒Emily也曾在這裡住過。

Emily出生時就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富理在她出生17天後就到美國讀神學。仁美一個人帶她住在這裡,下班時,從圖書館走回家的路上,一面唱著詩歌,一面為Emily禱告。子孫們實地看到阿嬤當年每天必須單獨走這麼遠,體會她的不容易。在這個校園裡,劉牧師夫婦曾帶領許多大學生信主,所牧養的學生分散在世界各地,繼續愛主服事主,其中有不少成為牧者。

因為時間匆促,又學校已經搬離舊址,所以沒機會參觀仁美父親所參與開辦的中台神學院。仁美只能述說許多童年美好回憶,讓家人心嚮往之。

7月10日

來到臺南,他們參訪富理父親劉華義牧師曾牧養的新化長老教會,也是富理出生地。教會席開五桌熱情歡迎,許多富理還認得的會友,年紀都大了。同工帶他們參觀教會文獻史料,其中有富理母親彈過的風琴,與富理父母有關的記錄及書籍及相片,以及華義牧師親筆寫下的文獻。富理幼年時病弱,媽媽常帶著他到這禮拜堂中跪下禱告,培育他敬虔的生命。

西港聖教會,是仁美父親王錦源牧師1928年設立的臺灣第一家聖教會。他本來到日本讀法律,在一次夏令會中,聽見上帝清楚的呼召,改念神學。他的父母反對,不供應學費。後來妻子在臺灣病危,他從日本回來探望,禁食禱告一個禮拜,妻子奇蹟式地得醫治,從此父母支持他的宣教服事。

禮拜堂外的一個石碑上,記載著開創教會的年日,仁美這才知道當時父親年方19。現任的牧者,還有不曾見過面的親人都來相聚,講述過去的種種,說禮拜堂旁邊的大片土地,本來都是錦源牧師的,後來被日本人徵收,只剩下這一塊蓋禮拜堂的地方。將近百年的教堂,2024年想要拆除重建,願上帝賜福。

再回到臺南,參觀了看西街長老教會。富理夫婦到美國的早期,劉華義牧師就在牧養教會。牆上掛著歷任傳道人的相片,孫輩們也跑去與阿祖的相片合影。富理夫婦還記得這裡許多弟兄姊妹深愛著華義牧師夫婦,常常聽到他們美好的見證。

7月11日

參觀了臺南東門長老教會,他們的史料館儲存了相當大量的教會的史料,又有專人修補歷史文獻。負責的同工以英語向劉家兒孫們解說並帶他們參觀。臺灣教會對教會歷史的文獻如此的珍惜保留,讓他們感動。這是富理做神學生時實習的教會,帶領造就許多年輕人。也是富理的母親當長老服事的教會。他們也到臺南神學院,是劉華義牧師曾教學、富理曾就讀的神學院。五十年前富理仁美在東海大學舉行婚禮之後,又假臺南神學院禮堂補行一次感恩禮拜,好讓眾多臺南的親友可以參加。

巴士開往高雄旗津,要去看馬雅各醫生於1865踏上台灣土地之處,和他的紀念禮拜堂。天氣炎熱,幾個年幼的孫輩走不動了,二女兒使出教兒童主日學的妙招,告訴他們:馬雅各是第一位來到臺灣的宣教士,放棄自己舒適的生活環境,在當時還不繁華的臺灣傳福音,臺灣人非但不接納他,還用石頭砸他的房子,用冷水澆他。但是他開設了新樓醫院,使阿公的祖父在這裡遇見主,改變了家族的命運。

7月12日

臺東射馬干臺福教會的傳道來旅館,帶劉家團隊去參觀他們的禮拜堂。這是富理鼓勵洛杉磯地區的屬靈長輩們為主植堂的成果。當年一對夫妻奉獻了土地,多人奉獻建堂經費,每年青松會的成員輪流來此地短宣,幫助開拓。但是傳道告訴他們:在這地方牧養教會非常不容易,曾被人丟石頭。部落的族長非常反對基督教,雖然有人來過教會,族長都攔阻他們,所以至今沒有半個人接受主!

平常聚會約二十多人,有12個小朋友都是來學英文的,已經有一年之久,只能期待小孩子先信主,來帶領父母親。二女兒聽了很痛心,馬上邀請有感動的家人為他們禱告,於是包括好幾位孫輩,都為這教會祝福禱告,孫輩們也獻了詩。兩位老姊妹跟傳道非常感動,說劉家團隊帶給他們很大的鼓勵,即使語言不通,卻可以感受聖靈就在其中。三女兒也說以後要帶領美國教會的年輕人來教英文、做短宣。

7月13日

從花蓮到宜蘭,再到臺北,一路遊覽臺灣東部的海岸線和美麗風光。

這次旅途中,最難忘的是甚麼?富理牧師分享:「我對子孫的期望和禱告,就是他們一生不論做甚麼,都要和上帝的國度有關係。我和師母每天的祈禱,就是子孫都能在生活中敬畏主。在尋根之旅中,我幫助他們更認識:我和師母兩方的先祖當初如何被主呼召、一生服事祂。我們先拜訪了在新莊的臺灣正道福音神學院,我分享神學院設立的緣由,和我們一年兩次回臺在神學院的教學服事。然後坐巴士尋根之旅,去拜訪中原大學,告訴子孫我在該校大四時,如何體會罪得赦免的喜樂,清楚明白上帝對我的顯現和呼召(彼後1:10),就從土木工程系轉換人生跑道,奉獻作祂的僕人。……尋根之旅的目的,就是把如同雲彩圍著我們的見證人擺在子孫眼前,讓他們去深思,然後也願接受這奇異恩典。」

仁美師母接著說:「信仰要一代代傳承下去,是需要經過教導和不斷操練的。例如建立家庭祭壇、父母樹立愛主愛人的榜樣、機會教育,以及帶兒女做信仰尋根之旅等等。這次尋根之旅,讓子孫更清楚認識先祖信仰的故事。雖然以前常常聽說這些人事物,但藉著實地的接觸,使抽象的成為具體。我們最感恩與喜樂的,就是先祖早早就能認識基督,並把這樣的信仰傳承給我們,使我們能早進入這有福的國度,並且參與服事。

誠如四女婿Benny在車上的分享:他來到洛杉磯念大學的第一晚,還沒有住進宿舍,就被安排住在我們家,而那晚家庭祭壇唱的詩歌就是『祂是主』!大學時代,他常羨慕不少人都有基督徒父母在為他們禱告,他卻沒有。沒想到有一天他能夠被『接枝』到這不只是基督徒,還都是傳道人的家庭裡面,彼此相愛,和樂融融。聖經說,多給誰就向誰多要。願我們家族蒙受上帝這樣大的恩惠,也能為祂擺上,一代代不只有信仰的傳承,還能世世代代愛主服事主。」

劉家孫輩們在每個拜訪的禮拜堂,都唱:「開我的眼睛,我要看見祢的榮耀」。在這一趟尋根之旅中,他們經歷了、也看到了上帝的作為與榮耀。因著先祖一人的歸主,帶來整個家族的祝福;因著他們參與的服事、流淚所撒的種,後人至今仍然歡呼收割。作上帝的僕人是何等的榮耀與喜樂!這次「總動員」,不單是凝聚三代親情,更是藉著走過、觸摸和了解,讓先祖的History and Stories,變成子孫們自己生命的印記、宣告和使命。

問及意外的收穫和驚喜,富理和仁美異口同聲談到他們的第一位導遊阿俊:「在車上,他聽著我們家族的故事,跟著我們一起靈修。孫輩們每到一個教會,都唱同一首詩歌『開我的眼睛,我要看見祢的榮耀』,後來阿俊也跟著唱,說回去還要教他的孩子們唱。我們也特別為他的家庭禱告,令他感動得流淚。

他只陪伴我們兩天,離別時,還依依不捨地站在車外送我們,我們五歲的小孫子說他深覺需要為阿俊禱告,雖然車門已經關閉,還是請他上來讓孫子按手為他禱告。阿俊再一次流淚了,在Facebook 寫道:『司機陳大哥也說,很久沒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感動了。在短短的幾天,我感受了如何對基督祈禱,感受了牧師一輩子傳教的人生,一個家族真情的互動,以及孩子最真誠的祝福。』下面張貼了我們一家以及孫子們獻唱詩歌的照片。他說從我們身上學習很多,非常感謝我們。感謝主,期待福音的種子在他和他一家心中繼續成長!」

第二位導遊到臺東時,特地下車買了一箱釋迦送給劉家團隊,讓孩子們嚐嚐美國沒有的水果,他們都驚喜萬分!

有從美國洛福教會搬回臺灣的一位會友,出乎意料地出現在台南東門教會門口迎接我們。她說從前一天就來等他們兩個小時,打了電話才知道他們的行程都延誤了。她還買了一大箱MIT牌(臺灣特製)冰棒來犒賞,在炎熱的夏天,這絕對是孩子們最歡迎的冰酷美食。

在台北、台中、台南也有許多親人請我們吃大餐,給禮物給紅包。他們都是我們這個信仰大家族的一份子。很多都是兒孫們第一次見面的。

這次沿途看到幾個地方都在重新修建中,如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臺南神學院的禮堂、太魯閣的門坊。孫輩們問:「上帝在向我們說甚麼?」討論後的結論是「根基須持守,但是也必需不停地更新」。

若有機會三代再做一次尋根之旅,劉家團隊會有不同做法嗎?仁美指出,臺灣的夏天實在太炎熱,外出才走點路都會滿頭大汗。若是改為寒假舉行,氣候比較適宜。此外,他們只在臺灣十天,到哪裡都是來去匆匆。若有較充裕的時間,能多加一些景點的旅遊,讓子孫多認識臺灣的美麗風光,就一舉數得了。         對於其他也想做尋根之旅的家庭,富理和仁美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家庭活動,雖然花費不小,但絕對是值得的。許多事情是金錢買不到的,投資在親情,投資在信仰的傳承,是最有意義的!」

劉家十七名外孫依序排列

本文原載於《真愛家庭雜誌》 第135期,版權屬『真愛家庭雜誌』,蒙允轉載。」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網址: https://www.familykeeperss.org/

文章網址:https://www.familykeepers.org/magazine/Archive/FK135/p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