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今的以色列

陳愛光-牧師-Rev.-Ekron-Chen-Ph.D.-819x1024-1

陳愛光 牧師 Rev. Ekron Chen

道學碩士科主任 Director of M.Div. program

去年以色列和哈瑪斯戰爭爆發後,媒體新聞大肆報導,引起教會中人們對中東局勢格外關注。除了私下交談外,社交媒體中也不乏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評論。而不少評論的背後其實具有一定的神學預設。筆者認為,在這局勢中,我們需要更多去作嚴謹的神學思考,而不是過分簡化現今的處境。中東局勢一直都包含政治因素,其中一個主因是:以色列的「敵人」,也就是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是石油產國,控制著世界能源的命脈。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已開發國家,自然有一定的經濟利害關係需要考量。對基督徒來說,以色列是我們信仰的根,是神的選民,而敵對以色列的民族都是屬敵對基督教的伊斯蘭教國家,再加上其中不少是極端伊斯蘭分子,使用恐怖手段達成他們的目標。看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好像很容易分辨,我們也很容易選擇該站在哪一邊。但是,當我們深入一點思考內中的神學時,就會發現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本文的目的不是提出對中東局勢的政治立場,而是嘗試澄清一些相關的神學問題,讓讀者可以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理論基礎。我會從三個主要的問題作討論:第一,現今的以色列是否為神的子民?第二,現今的以色列與聖經的末世預言有什麼關係?第三,「錫安主義」是什麼?基督徒是否有責任支持錫安主義?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現在的以色列國是否為神的子民?如果是,神在這個以色列的身上有什麼心意?如果不是,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們?從基督徒的立場來說,這個問題可說是其他相關問題的基礎。然而,這問題的答案並非「是」或「不是」那麼簡單,當中有它的複雜性,可以說既「是」又「不是」(“yes” and “no”)。

以色列民作為神的百姓可溯源到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當神呼召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祂要指示他的地去時,曾應許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創十二1~2)。這個「你」除了指亞伯蘭本人外,主要是指他的後裔(創十三15)。「後裔」原文直譯是「種」(seed),是單數。這「種」可以解釋為繁衍後代的血源1,也可以是暗喻將來的一位後裔,就是基督(加三16)。隨著亞伯拉罕的故事繼續展開,這應許之約便越來越清楚了,包括了地、後裔和福氣(創十三14~17,十五18~21,十七4~7,廿二16~18)。神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繁多,在所應許的土地上成為大國。地的方面是本文後面所談的錫安主義的關鍵,而後裔的方面卻直接連繫到將來肉身的子孫。但不是所有從亞伯拉罕所生的都在這約裡,神特定揀選以撒(而非以實瑪利)為繼承人(創十七19~21,廿一12~13)。其後,以撒的兩個兒子中,雅各(以色列)被揀選承受這約。雅各在伯特利遇見神,及後來他重回伯特利所得的應許,基本上與之前亞伯拉罕所得的一樣(創廿八13~15,卅五10~12)。所以,神被稱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雅各的後代就是以色列民。

可是從最開始創世記第十二章的應許中,就已經說明神不只是要賜福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而是要藉著他賜福萬國。及後對雅各重申的應許,也是說:「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創廿八14)。「福氣」2在亞伯拉罕的約中具體指什麼,並不是那麼清楚。直到新約的啟示才讓我們明白,這福氣就是神救贖的恩典,在耶穌基督裡成就,而所有因信稱義的人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以此,亞伯拉罕作為「多國之父」,便具有更深層的意思(羅四16~18;創十七5)。現今的以色列是否為神的子民這個問題,保羅在羅馬書有詳盡的談論。

首先,他指出肉身的割禮並不使一個人成為猶太人。「因為表面上作猶太人的並不是猶太人,在肉身上表面的割禮也不是割禮。唯有在內心作猶太人的才是猶太人;割禮也是心裡的,是靠著聖靈而不是靠著儀文。這樣的人所受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神來的」(羅二28~29,新譯本)。羅馬書第四章中,亞伯拉罕的後裔,也就是真正在亞伯拉罕之約中的人,是因信基督稱義的人。這樣合起來看,在基督裡的人才是神的子民,肉身血統的猶太人,若不是心裡相信基督,就不能算是真猶太人。所以,在現今的以色列中,不信基督的就不是神的子民了。根據以色列官方統計資料,基督徒人數佔全國人口約1.9%,大多是非猶太人3,也就是說,以色列的猶太人絕大部分都不是信基督的人,現今的以色列不能算是神的子民。但是,保羅在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卻清楚說明,肉身的以色列並非完全與神的救贖無關。「我弟兄,我骨肉之親⋯⋯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羅九3~4)雖然猶太人硬心以致被神拒於救恩之門外,使得保羅心痛欲絕,他卻深信神並沒有永遠棄絕以色列。「這樣,全以色列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拯救者必從錫安出來,除掉雅各家的不敬虔的心;我除去他們罪惡的時候,就與他們立這樣的約。』⋯⋯因為神的恩賞和呼召是決不會反悔的」(羅十一26~29,新譯本)。神對以色列的揀選永遠不會被廢除。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現今的以色列既「不是」又「是」神的子民。「不是」,因為他們拒絕了耶穌基督,不能算是亞伯拉罕真正的後裔。「是」,因為神對他們的揀選沒有後悔,也不會廢除。也許我們可以說,目前的以色列不是神的子民,但他們延續了神將要拯救的以色列民。這就進到第二個問題。

目前福音派的末世論有兩大路線:千禧年前派(前派)和無千禧年派(無派)。前派又分時代派和歷史前派。這些路線最關鍵性的分歧在於他們如何看舊約聖經中對以色列的預言。「無派」並非相信沒有千禧年,而是相信千禧年是屬靈的,不是一個具體建立在這地上的國度,簡單來說,基督在教會中作王就是千禧年。無千禧年主義者認為,很多舊約的應許都以屬靈的方式呈現在新約裡,所以新約的教會就是屬靈的以色列,取代了肉身的以色列。「時代派」則認為舊約對肉身的以色列預言,就應該是應驗在肉身的以色列身上,新約的教會與以色列在神的救贖計劃中是兩個不同的群體,神對以色列的應許最終會在這地上應驗在肉身的以色列中。「歷史前派」是介乎「無派」和「時代派」兩者之間,認為教會是以色列的延續而不是取代。

筆者原則上接受「時代派」的基本概念,根據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相信肉身的以色列明顯有一未來,因為在這三章經文中,保羅清楚表明他是為他「骨肉之親」的以色列,而不是所謂「屬靈的以色列」。保羅在寫羅馬書時,當然不知道這未來是什麼時候。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沒有看見全以色列得救的景象,表示羅馬書的預言至今還未實現。當以色列國在1948年成立後,許多時代主義者認為這就是確實的證據,肉身的以色列國重新存在,沒有被「屬靈的以色列」取代,證明「時代派」的觀點是對的。這「證明」背後其實是有一個假設:現在這個以色列國就是「時代派」末世論中的以色列。但這假設不一定是那麼肯定的。

雖然以色列復國這件事配合「時代派」的論說,減弱了「無派」的說服力,但卻不是一個絕對決定性的證明。原因有二:第一,如前文所說,現今的以色列並不是在「全家得救」的光景中,他們仍然沒有接受耶穌基督,不能算是神的百姓。第二,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以色列國會有多少次重新恢復,我們並不知道現在的以色列是不是就是「時代派」所期待在基督再臨時存在的以色列。很多時代主義者假定只有一次,而現今這個就是了。當然,現今的以色列雖然不是在「得救」的光景中,他們將來有可能會回轉。但我們不能肯定現在的以色列就是末日的以色列。在歷史中,以色列亡國被擄後,也曾經回歸重建聖殿,重建耶路撒冷城,但這些回歸與重建,後來也是被毀滅了。兩千年後重新再復國,我們也不能肯定這是不是聖經預言的最終復興。

錫安主義相信猶太人應當回歸他們的土地,在這土地上建立屬於他們的國家。這地就是舊約中神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地,也就是現今的巴勒斯坦。近代的錫安主義興起於十九世紀的歐洲,是猶太人對一直遭受的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的一種回應,要重新建立猶太人的尊嚴和平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佔領了巴勒斯坦,支持錫安主義,讓大批猶太人移居到巴勒斯坦,使猶太人口在短期內增加數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原居民的衝突日增。到二次大戰爆發時,英國改變政策,對猶太人居住巴勒斯坦大加限制,以致當納粹黨屠殺猶太人之時,許多猶太人不得逃往巴勒斯坦,被逼遣返德軍佔領的歐洲。戰後,聯合國給予猶太人在巴勒斯坦一個自治區。到1948年英國撤離巴勒斯坦,聯合國通過正式成立以色列國。巴勒斯坦人和其他阿拉伯人從一開始就揚言決心要將猶太人趕走,從此大小戰事不斷發生。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了耶路撒冷、西岸、戈蘭高地及迦薩等地,直到現在。以色列面對反以色列份子經常的襲擊,一直用高壓的手腕控制佔領區裡的巴勒斯坦居民。目前在戰火中被摧殘的迦薩就是哈瑪斯和一些其他反以色列集團的主要據點。

表面看來,基督徒理當支持錫安主義,尤其是持「時代派」觀點的人,因為相信神給亞伯拉罕地的應許會應驗在肉身的以色列身上,更會認為猶太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有從神而來的權利(divine rights)擁有這地,支持他們在應許之地成為「大國」。換言之,在理論的層面,時代主義者應該也是錫安主義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末世的錫安主義者。但是,如果上文根據羅馬書的分析是正確的話,現今的以色列因為拒絕耶穌基督,不能算是神的子民,不是真正亞伯拉罕的後裔,也不一定是預 言中末世的以色列;而現今的局勢,不一定是「時代派」所期待末世預言的局勢。1948年以色列的立國並不證明「時代派」是正確的。假如有一天,這個以色列國被推翻了,也不證明「時代派」是錯誤的,更不證明聖經的預言落空了。

基督徒有沒有責任支持現今的錫安主義?對這個問題還有一個考慮:如果神的心意是在基督再臨之前復興以色列國的話,我們盼望基督再來的人,是否應當支持這個國家的存在?使徒約翰在啟示錄結束時,懇切地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廿二20)。新約聖經的確多處提出對主來的渴望。但是聖經並沒有吩咐我們要做什麼來促成末日的來臨,而是要我們準備好,謹守、聖潔見主的面。當門徒問將要升天的耶穌,是否當下就要復興以色列國時,耶穌的回答是:「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徒一7)。歷史的發展是在神的手中,不是在我們的手中。不錯,神在不同的世代中興起一些人帶來歷史的轉捩點,但這是少數被特殊揀選的人。神沒有要求每一個信徒要作一個扭轉歷史的人物。我們的責任是在任何一個時代作光明之子,作主的見證人,在世上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六8)。

綜上所述,現今的以色列拒絕福音,但神對其的揀選卻未廢除;故此,其既「不是」但又「是」神的子民。將來,以色列可能會回轉,並實現從「不是」到「是」的轉化,只是時間未知,也不知是否會在現今的這個以色列政權下實現。而因著這個張力,基督徒究竟應該支持或反對現今的以色列,或是否支持「錫安主義」,其答案也存在張力性和複雜性。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現今的以色列人需要悔改信福音,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穆斯林等也都需要福音。我們應當懇切為他們禱告,支持向他們傳福音的宣教事工。從世局的角度來說,我們應當為萬民求平安,為君王(複數)和掌權的禱告(提前二1~4)。我們必須承認政治的決策和戰爭的手段都非常複雜,很難把善與惡完全分離4。基督徒應當支持公義,譴責不義的政策和行動,散播愛心,參與善工,用期盼的心等候主來。

本文轉載自《恩福》雜誌91期(2024年4月),作者為正道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和應用神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很多英文譯本翻作複數的“descendants”,也有不少翻作“offspring”利用這個英文字的模糊性,可以是單數也可以是複數。有關「種」的解釋,參考《創世記(下)—從揀選到保守》,謝挺,香港:明道社(2011),18-19。
  2. 舊約中原文bârak大多是以動詞出現(「祝福」、「賜福」、「得福」等)。在創十二1~3中,這字出現四次之多,另名詞b e râkâh一 次。可見「福」在亞伯拉罕之約中非常重要,也 是創世記其中一個重點。有關「福」在創世記中 的地位,參考Allen P. Ross, Creation and Blessing: A Guide to Study and Exposition of Genesi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8), 65-69。
  3.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這統計很可能沒有計算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Messianic Jews,因為他們不稱自己是基督徒。無論如何, 彌賽亞猶太人的數目估計不會比基督教的人數 多,把他們加起來也不會超過3%。
  4. 有關戰爭的倫理問題,筆者贊成「公義戰爭論」(just war theory)。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在本文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