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帳幕、堅固橛子

——使命門徒,使命教會


黃成培 牧師 / 院長 

正道福音神學院2025年的年度主題是:「擴張帳幕、堅固橛子」。在事工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兼顧屬靈的根基,並且要擴張神的榮耀在全球各地。當我們思考全球教會門徒訓練的挑戰和需要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到兩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教會的本質及使命是什麼?其次,門徒訓練的原則是什麼?關於這兩大需求,我們可以把它們設定為「使命門徒、使命教會」的異象與使命。因此,針對「使命門徒、使命教會」的主題,接下來本文會根據整本聖經的教導,還有大誡命及大使命的宏觀思維,來思考這兩個重要的問題。 

以「聖經」為根基 (Bible-Based Foundation) 

首先,「使命門徒、使命教會」的建立,一定是以「聖經」為根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a; 聖經版本: 和合本2010, 以下同)。主耶穌也告訴我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直到一切都實現。」(馬太5:18)。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最高的生活準則,不應該是個人的意見、華人的文化、教會的傳統、或是宗派的個人領袖,而是應當以聖經為生活與事奉「終極的權威」 (Ultimate Authority)。 

以「基督」為中心的屬靈群體 (Christ-Centered Communities) 

此外,「使命門徒、使命教會」的目標,一定是專注在建立以「基督」為中心的屬靈群體。聖經告訴我們,教會是「基督的新娘」(啟示錄21:2, 9, 22:17)。不但如此,聖經又提到: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羅馬書12:5,林前12:27,以弗所4:12),「基督是教會的頭」(以弗所5:23)。如同一個健康的人,身體一定是聽從大腦的指揮。同樣的道理:一個健康的教會,一定是順服基督的引領。記得90年代,筆者還在校園查經班服事的時候,有一次我們的小組聚會,聖經提到妻子應當順服丈夫,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以弗所5:23)。有一位單身的姐妹半開玩笑的說:「對啦,以後結婚時,我的丈夫是頭,我是脖子。我叫他轉左,他就轉左;我叫他轉右,他就轉右。我甚至可以變成一隻手。當我不高興的時候,我就會打頭。」想想看,對於一個健康正常的人,哪裡會發生他的手沒事就不斷打頭的事情。 

關於基督與教會的關係,以弗所書藉著對丈夫的訓勉,提到有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教導。聖經當中提到:「作丈夫的,你們要愛自己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以弗所5:25)。所謂「如同」,就是基督如何愛教會,丈夫也應當用同樣的方式與原則愛妻子。那麼基督是如何愛教會的呢?首先,當教會還不認識基督的時候,是基督先採取「主動」,愛了教會。不但如此,基督還為教會「捨己」,并且死在十字架上,為你我付出我們不能付出的代價。藉著基督愛教會的榜樣,同樣的,神也要求一個做丈夫的人,首先對於妻子的愛一定要採取主動,而不是被動。其次,神設立了丈夫愛妻子的標準,乃是要丈夫願意做到「捨命的愛」。一個做丈夫的人,不但要有這樣的心動、感動、還要有行動。做丈夫的人也應當讓自己的妻子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意願與原則。因此,在家庭的環境中,丈夫藉著愛妻子來學習如何愛神;妻子也藉著順服丈夫,來學習如何順服神。難怪有人說,家庭其實是「靈命塑造」的最好平台。 

專注於神普世榮耀的異象 (God’s Global Glory) 

一個以「使命門徒、使命教會」的屬靈群體,必然會專注於神普世榮耀的異象。當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時候,一開始祂就教導我們應當禱告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尊祢的名為聖!」禱告當中所提到的「人」,乃是指「全世界所有的人」。換句話說,當我們以神為榮、尊神為大的時候,我們就會熱切地盼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尊神為聖、以神為榮。此外,我們非常熟悉的經文約翰福音3章16節也告訴我們說:「神愛世人」。這裡所提到的「世人」,也是指「全世界所有的人」。 

因此,當我們提到「專注於神普世榮耀的異象」時,很自然的就會帶出來兩個很重要的觀念,一個是「國度觀」,另外一個是「國際觀」。首先關於「國度觀」的部分,根據馬太福音28章的教導,我們所領受的大使命乃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參太28:18-20)。注意到所謂「作主的門徒」,也就是說,作為基督徒的你我應當以耶穌為中心,作「基督的門徒」;而不是作某一個人、或是某一個宗派的粉絲。相對於「國度觀」的天國價值,就是一般所謂的「山頭主義」、或是「地盤主義|。從應用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推動事工的時候,所考量的第一個因素,究竟是以拓展神的國度為首要目標呢?還是為了拓展個人或是宗派的權勢呢? 

此外,當我們有「國度觀」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有「國際觀」。回到「大使命」的教導,注意到主耶穌所託付的乃是「使 『萬民』作主的門徒」。關於「國際觀」的部分,這可能是我們華人群體其中最大的一個挑戰。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華人群體有一個很嚴重的文化問題就是–「自我中心的民族主義」(Ethnocentrism)。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可能與華人層層節制的文化 (Hierarchical Cultural)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我們的生長環境有關。例如:若是我們所成長的社會環境,習慣於「大內宣」或「大外宣」的宣傳及思路;我們就要小心,很容易會形成自我中心的民族主義而不自知。 

藉著信心及禱告,向真神敞開 (Open to God through Faith and Prayer) 

一個以「使命門徒、使命教會」的屬靈群體,應當藉著信心及禱告,向真神敞開。關於「信心」的重要,聖經告訴我們說:「沒有信,就不能討神的喜悅」(希伯來 11:6a)。其實基督徒與父神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是為人子女的對父母之間的關係一樣單純。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希望自己的兒女怎麼樣的對待我們、親近我們;同樣的,父神也盼望我們如何的對待祂、親近祂。 

關於「禱告」的重要性,聖經還告訴我們說道:「沒有信,就不能討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並且信祂會賞賜尋求祂的人 」(希伯來11:6)。因此,對於一個教會來說,禱告會不但是一個屬靈發電廠,也是衡量一個教會是否「健康」成長的重要指標。首先,願意來參加禱告會的人「必須信有神」,而不是對空氣說話。其次,來參加禱告會的人,必須相信神會賞賜尋求祂的人,特別是尋求屬靈上、天上永恆榮耀國度的賞賜,而不是世上的財富、世人的獎賞、或是自己的好名聲。在教會的事奉當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情況,就是百分之十的人在服事百分之九十的人。這種現象不能說是正常的,但是卻是常見的。難怪有人說:「我只要參加一個教會的禱告會,將參加禱告會的人數乘以十,就可以估算出來這個教會的會眾人數。」 

連結基督國度及全球夥伴,建立一個開放的門訓系統 (Open System) 

最後,本文將與同工一同來思考,在21世紀的神學教育和門徒訓練的重大趨勢與考量。隨著我們進入2026年,21世紀在客觀環境上最大的兩大特質,就是「後現代、後疫情」。「後現代」的部分是指人類的思潮,從「現代主義」轉型到「後現代主義」。在「後現代」的氛圍下,除了多元化的訴求、相對化的觀點以外,還有許多直接衝擊到個人生活與教會事奉的領域,包括:同性戀的議題、政治立場的多元與對立、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等議題。此外,在「後疫情」的時代,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在教會事奉及神學教育上,對於網路聚會及網路教學的態度,從疫情前的討論,甚至於辯論,轉化為疫情後的普遍接受。網路平台的使用,也從原來的「趨勢」轉化成「常態」(From a Trend to a Norm)。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一個以「使命門徒、使命教會」為核心的屬靈群體,應當積極連結基督國度及全球夥伴,建立一個開放的門訓系統 (Open System);而不是閉門造車、各行其是。從門徒培訓及領袖發展的角度來看,神國度的發展在目標、策略、及過程上,都有其特殊性。當中相關的重要因素很多。例如,培訓的對象、培訓的教材、以及培訓的導師等等,其中最特別的關鍵是聖靈的工作。有興趣的同工可以參考Bruce Wilkinson 所寫的 “The Seven Laws of The Learner” 一書,中文翻譯的精簡版是吳蘭玉所翻譯的 「教學七七律」。 

結論 

在全球化、後現代、後疫情的大環境下,「使命門徒、使命教會」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值得參與門徒訓練及神學教育的同工們進一步思考。當我們回歸教會的本質及使命,本文建議門徒訓練的原則應包括:以「聖經」為根基、以「基督」為中心的屬靈群體,專注於神普世榮耀的異象,藉著信心及禱告向真神敞開、並連結基督國度及全球夥伴,建立一個開放的門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