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論壇

「跟從」三部曲


慎勇牧師/實習教育事工暨教育事工發展主任

 

路9:57~62所記載的事情,同樣出現在太8:18~22,只是路加的記載比馬太更詳細一點。根據馬太的記載,事情好像發生在耶穌平靜風浪和到格拉森趕鬼之前;而路加的記載則放在了耶穌登山變像之後。在記載的時間點方面,可能是馬太沒有按照事情發生的順序。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看到在這段經文中的那幾位「跟從者」,他們顯然在「跟從耶穌」的這件事情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誤,成爲他們生命成長與進深的攔阻。

主耶穌所喜悅的跟從者,包括了以下三個特質。

一、「清清楚楚」地跟從(9:57~58)

57節處出現了一個「衝動」的跟從者。「衝動」比不冷不熱好,不過,他對所要面對的環境和道路,缺乏足夠的認識。這是跟從耶穌的人常常面對的第一種考驗。根據太8:19來看,這個人是文士(猶太教的經學家)。他的心志是令人欽佩的:「你無論往哪裡去,我要跟從你」。然而在他的心目中,「哪裡」可能只包括了在聖殿裡,在耶穌教導人的山上,在耶穌醫治病人的地方,在耶穌平靜風浪的地方,在耶穌驅除魔鬼的地方,在耶穌用五餅二魚彰顯神蹟的地方;「哪裡」可能並不包括在客西馬尼園耶穌被捉拿逼迫的地方,不包括耶穌在眾人面前被羞辱、鞭打的地方,不包括耶穌在各各他山上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耶穌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提醒他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棲身)的地方」。這個文士不是缺乏跟從的心志,乃是缺乏對「跟從」的認知。

「跟從」耶穌,從來都不是一件隨便、輕鬆的事情。「跟從者」必須清楚跟從的本質與意涵。跟從耶穌並非總是在順境中,而是會經歷許多的艱難,並且要預備去面對各樣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倘若我們一路跟從耶穌走下去,靠著主脫離一切攔阻,必然會經歷空墳墓前的得勝與榮光,享受永恒的喜悅!

二、「甘心情願」地跟從(9:59~60)

59節處出現一個被耶穌呼召的人。這人已是一個門徒,所以主呼召他,要他加入祂的事工。然而,他似乎是「勉強」被召的人。因為面對耶穌的呼召,他回應說:「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對於他這樣的回應,通常有兩種看法:第一,這個人的父親當時已經死了,他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第二,他的父親當時還活著,他把「為父親送終盡孝」作為藉口,拖延了跟從的行動。

很多年前,Adam Smith爵士到巴勒斯坦,他需要找一個嚮導,就試著說服一個年輕的阿拉伯酋長作他的嚮導,但被拒絕了。年輕人說:「先生,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而他的父親,卻是一位強壯的老年人。很顯然,他的意思是:只要父親活著,他就不可以遠遊他方。同樣,那個人對耶穌說的話很可能也是這個意思:我必須留在家裡,直等到父親去世後,再跟從耶穌去作那些偉大的事工。

耶穌的回答非常明確:「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耶穌已經呼召了那個人,因此命令他必須重新排定行事的優先次序,將「跟從」耶穌放在第一優先。基督徒行事的優先次序是甚麽?對我而言,第一是神,第二就是神的家(大家),第三才是神兒女的家(小家)。同樣,神家的事是第一位,神兒女家的事是第二位。在跟從耶穌的道路上,我們往往有太多的「但是」。然而,耶穌已經將神國的道路照明在跟從者的面前,當世界的責任和事務與主的呼召與旨意相衝突時,跟從者必須要放下這些,甘心情願地跟從主。

三、「全心全意」地跟從(9:61~62)

61節又出現了一個自願者:「我願意跟從你,但是,容我先去辭別家裡的人」。又是「但是」!或許,他就是一個「半心半意」的跟從者。耶穌如何回答這個人?祂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再一次,主的回答好像刀鋒一樣銳利。耶穌從沒有向後看,祂定意面向著前面走,直奔那敵對祂的、註定要受苦的、帶來死亡的地方,最終成就神的救贖計劃。

跟從耶穌,必須全心全意。記得當年我回應主的呼召時,也得到這句話的恩惠。當時,經過將近兩年的掙扎,知道無法逃避神的呼召。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禱告:「主啊!若是袮呼召我,我只求袮讓我妻子相信袮、接受袮成為她的救主。」耶穌的恩典真是奇妙豐盛!禱告後一個禮拜,妻子通過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卻經歷了主的大能,相信並接受耶穌成為她生命的主。感謝主!同時,我也知道時候到了。當我還在猶豫,到底是帶職進修,還是全職奉獻的時候,耶穌的話再一次重重地敲擊著我的心靈:「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自此,我才全然順服在耶穌的全能和大愛之中,定意將一生奉獻給主,走小路進窄門,永不回頭!

跟從耶穌,不能三心二意,瞻前顧後。任何世上的事務,倘若使我們在信仰的道路上分心,就將它拋棄吧!我們只要全心全意地跟從耶穌,走永生的道路!

結語

各位師長、同工、同學們,在跟從耶穌的道路上,我們或許都會面臨三種考驗:衝動、勉強、半心半意。然而,主耶穌的心意,乃是讓我們這些蒙召的人能夠:清清楚楚地、甘心情願地、全心全意地「跟從」祂。盼望我們成為合主心意的「跟從」者,活出蒙召的生命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