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論壇

 

新學制、大趨勢、正道精神


教務長 / 陳愛光牧師

 

正道神學院今年增加了一個新學制:「跨文化研究碩士」。這是因應華人教會對普世跨文化宣教的負擔已經成熟;華人在宣教學研究的人才,也漸漸提升。「跨文化研究碩士」是繼兩年前推出的「家庭事工碩士」後,正道提供的第二個專業性「文碩士」(professional Master of Arts)課程。

按美加神學協會(ATS)的報告,專業性文碩士在近年北美的神學院校中急劇增加,數以百計。這個大趨勢顯示,現今尋求神學裝備的人,從傳統的牧會傳道,有相當大的部分,轉移向專業事奉的路線。從這角度來看,正道在三年之內推出「家庭事工」和「跨文化研究」,也走在這大勢之中,跟上時代的需求。

近年來,ATS察覺到北美的神學教育正面臨多方的危機,學生人數下降,不少神學院掙扎求存,也有不少開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傳統的神學教育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戰,因此開始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稱為「教育模式與實施計劃」(Educational Models and Practices Project,簡稱 EMP),為的是找出現今神學教育面臨的趨勢,並提出一些可能應變的方法。筆者是被邀參與者之一,已經看見一些明顯的走向。讓我們檢視一下,正道的前景有哪些方面會跟上時代的需求,哪些方面會堅守原來的創校宗旨。

第一,網絡教學急速普及。我們身處「e世代」,目前西方的神學院紛紛開設網絡課程,也有一些推出中文的課程。正道也以發展網絡教學作為高度優先,因為透過網絡學習的趨勢是不會回頭的,神學教育必須使用這個途徑裝備事奉神的工人。但是我們堅持不改變的,是提供優質的教育。

網絡神學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靈命與品格的塑造,這也是過去很多神學院遲疑不使用網絡教學的原因。ATS的EMP project 其中一大重點就是探討網絡神學教育的考慮,已經有一些神學院作了相當成功的範例,證明靈命與品格的塑造在網絡教學中是可以達成的,但必須用心設計。其實在傳統的教學中,靈命與品格的培育不也是需要很用心去做嗎?正道的「靈命、學術、事奉、生活」四育平衡的精神不會因網絡教學的實施而淡化。

很多人以為網絡教學可以用很少的資源,讓大量學生在短時間裡接受裝備,想像網絡課程只是上網看看教課的視頻。這是一種錯覺。其實優質的網絡教育所需的代價非常大。除了學校要具備的人力與物力之外,教師和助教在備課和與學生互動所要花的時間,往往比傳統課堂的教學要多。真正能達到標準的網絡教學,每班的人數也不能太多。學生本身也要付代價,網絡上課並不比在傳統教室輕鬆,作業量不會比一般的神學課程少,還要加上一些網絡教育特有的活動。

第二,神學教育趨向速成與實用,很多神學院都在減少畢業要求的學分。傳統神學教育最核心的道學碩士,正在面臨重大的挑戰,不單是修讀人數普遍下降,教會對「道碩」畢業生的評價也越來越低,認為他們沒有實際事奉的能力。加上神學院大多經費縮減,能提供給學生的補助漸少,致使全時間修讀神學的比例漸走下坡,縮短學制就不難理解。

這些因素合起來,催使很多神學院重新思考它們學制的設計。既然需求一方面要實用,另一方面要快速,那些「不實用」的科目自然是被減除的對象,就是比較不能立刻直接應用的,如聖經、神學、歷史等類的學科。不少神學院聖經和神學科的要求,被刪減為幾門綜覽式的科目,或者是選擇性的一部份聖經和神學內容。

在速成與實用的趨勢中,正道並沒有放棄看重聖經和神學的裝備。在我們兩個新的專業性學制課程中,我們堅持不因實用的專業訓練而割捨聖經和神學的基礎,因此它們的畢業學分要比非專業性的「基督教研究碩士」要多。另一方面,我們還是很重視實用性,聖經和神學並非「不實用」,而是需要關注在學習時如何整合到實際的處境中。我們各科目的師資會花時間在教學內容上作對話,讓學生在學實用科目時,不脫離聖經與神學的思考;在學理論科目時,不忘記實際的應用。我們鼓勵被呼召全職作宣教或家庭事工者,同時修讀道碩和專業碩士科,得到非常扎實的全方位裝備。

現今的認證機構也催促我們嚴謹地評估各學制的學習成效(learning outcomes),確認學生畢業時,是否有預期目標所期待得到的能力。學制的宗旨與目標,再不能只是一些好聽的口號,而是評估我們的教育成功與失敗的標準。按著這些評估,不斷地調整我們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評估步驟、招生標準以及課外活動的要求。

願主賜我們智慧,持守祂給我們不變的使命,在這不斷變遷的世代,滿足教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