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基督」
林國亮院長
【編按:今年學院的主題是「活著就是基督」,經文:「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1)。林國亮院長於3月7日的週三Chapel就此主題分享信息。以下是信息摘要。】
教會背景:內憂外患
腓立比教會位於隔開歐亞兩洲之山脈間的一個隘口,是當時貫通歐亞陸路、軍事和商業的要道,也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和駐防城(參徒16:12);當地人的語言、穿著、風俗生活都如同小羅馬一般,他們宣誓效忠羅馬皇帝,高舉國家主義,也因此排斥基督教信仰。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所建立的,姊妹在腓立比(馬其頓)教會成立的初期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該書信也特別提到姊妹領袖的矛盾、爭端。
整體而言,腓立比教會有外患 (參1:28~30,3:2~21,4:1),包括信奉羅馬皇帝的異教徒和假教師;也有內憂(參1:27~2:4,2:14~15,4:2~3) ,因教會內部傳有嚴重紛爭。從一個角度而言,這個最讓使徒保羅喜樂和滿足的模範教會(1:3,4:1),卻仍免不了有同工紛爭的問題,這非常值得我們警惕。
活著就是基督
保羅當時在監獄中,正面對生死關頭。他說:「因為我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我活著就是基督」,不是說我這個人是基督;而是說我全部的生命,我在地上的人生是以基督為中心、為目標的。「我死了就有益處」,因為「離世與基督同在…這是好得無比的」(1:23)。「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3:20~21)。也就是說,我們期盼當世界結束時,我們還在往前,成為天國的國民,與神同在,一同治理萬有。
我活著、我在地上的人生旅程,完全為基督,以祂為目標和中心,那麼「我」活著就反映出基督的生命。這一點在很多地方是不容易講的,但對神學院的每一個老師、同學、同工而言,都應該有「我活著就是基督」的心志。人看見我,就像看見基督一樣。因為我完全活在基督的旨意裡,完全順服基督;我的肉身完全由基督掌管,我也以基督的心為心,活出基督的生命及美德。
腓1:27~30是保羅寫腓立比書的主要目的:如何活著就是基督,面對外患和內憂。(1)像天上的公民:「你們行事為人(作公民)與基督的福音相稱」(1:27a)。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一方面是羅馬公民,但更是天上公民,而在生活上要反映出這個身份。(2)像軍人一樣:「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 」(1:27b)。「站立得穩」是軍事用語,在面對仇敵的攻擊時,我們要爭戰,如同軍人一樣,堅守陣地,打死不退。(3)像運動員一樣,我們也為福音的信仰「齊心努力」,互相配搭,達成任務。
一樣的心志、一樣的意念
腓4:2具體指出當時腓立比教會內部的矛盾。友阿蝶和循都基這兩個姊妹是在主裡一起奮鬥過的,但兩人之間也出了問題。她們都是基督徒,一同為福音勞苦、受苦,名字在生命冊上,很可能是尊貴的婦女領袖,對初代教會的建立有重大貢獻(參徒16~17章)。然而,這兩人的矛盾也一路從腓立比傳到了羅馬!為何曾經在主裡並肩作戰,如今卻出了問題?矛盾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信中並沒有具體展開。在服事主的過程中,其實任何環節都可能出問題。兩人都是愛主的,都有恩賜、有能力,但是也會發生衝突。反思今日的基督教會領袖和福音機構同工,最令人傷痛的便是彼此間的不和諧、不和睦。腓4:2說:「我勸友阿蝶,也勸循都基」,指出雙方都有責任。保羅在此也不是作為和事佬,因為他是有原則的人,從他曾經在必要時公開面質彼得、巴拿巴即可看出(參加2:11)。
「同心合意phroneó」這個字是本信中保羅最愛用的,一共出現了10次之多。Ralph P. Martin在註釋書上指出,它不單是指頭腦的運作或情緒的反應,也是指「滿富同情的關注,既出於理智,也出於內心」。它是從思想敦促動機,再由動機帶出整個人的行為。腓立比書很看重思想和價值觀。(聖徒)在和好、相愛時,所需要共有的「心思」為:把教會的好處放在個人利益之上,並以道成肉身之主的謙卑為激勵,照祂對祂子民的期望去行(2:3、5;參3:15,4:8)。
腓2:1的「所以」乃延續1:27~30的思路,接著指出「齊心努力/同心合意」的具體途徑(2:1~4)和典範(2:5~11)。 而「若有」不是「萬一」有,而是「必然會有,而一旦它發生的時候…」。保羅在此提出信徒生命中四個必然會有的屬靈經歷和事實,作為他對腓立比信徒呼籲的基礎。四句所指的分別是:(1)信徒在基督裡(與基督聯合、相交)的生命使他們得到鼓勵而堅強起來。(2)他們對基督的愛的體驗帶給他們安慰。(3)他們一同有份於聖靈,聖靈在他們身上的工作是真實的。(4)他們對上帝在基督裡的慈愛和憐憫亦有所經歷。馮蔭坤博士指出,這些屬靈的事實一方面為信徒提供了合一的最高的倫理動機,另一方面也提醒他們,在基督裡他們有足夠的屬靈的資源可以使合一成為事實。
在此前提下,保羅勉勵腓立比的聖徒們要「意念/思想相同」,指信徒要彼此「同心合意」。「愛心相同」,指彼此相愛。「有一樣的心志,有一樣的意念」,指「齊心地思念那同一件事」,也就是藉著團結一致去從事上帝交付他們的工作,推展基督的福音事工(腓2:2,參1:27)(馮蔭坤)。
不但如此,聖徒們更要消極地避免「結黨」(或譯「自私自利」)和「虛浮的榮耀」——過度高估自己,沒有真材實料,卻想贏得別人誇耀。自私與虛榮,極可能是腓立比教會內部紛爭的主因(腓2:3)。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否也只專顧自己而不顧別人,只看重位份而不看重內涵。其實,位份更多是代表著責任。
相對的,「只要」在原文表示轉折,是「但是」的意思。
「存心謙卑」與虛浮榮耀相對,是基督的榜樣(2:8)。而謙卑的正面意義是一個高貴的人,甘心自我犧牲與給予,做低微的工作。只有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卑微和對祂的全然依靠,才能促使一個人「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5:5~6)。葛理翰牧師牧師於日前被主接去,他每一次佈道大會都以詩歌「照我本像」來結束,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無可誇,到主面前,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主而活。在神面前,沒有人可以驕傲。
「謙卑」的意義是:(1)看別人比自己強/重要(對同工、對下屬);(2)每一個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3)也要顧別人的事。以基督的心為心,效法像主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榜樣。甘心走第二里路,不只做份內的事,也幫忙其他部門和同工。在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小心本位主義(silo mentality),同時也要小心過猶不及,避免越俎代庖,撈過界。
結語
保羅在監獄中,對他所愛的腓立比教會語重心長地勸勉和教導,一方面讓他們對外抵擋仇敵,另一方面對內要同心合一。保羅不僅說了大的原則,而且指名道姓:「我勸友阿蝶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要幫助這兩個女人…」 (腓4:2)。今天,我們也要將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教導用在自己的生活和服事中,在主內同心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