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同行的門徒
董家驊 牧師
【編按: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英文堂董家驊牧師受邀於2月7日正道週三chapel分享信息—「跨界同行的門徒」。】
「 跨界同行」,聽上去似乎很抽象,然而透過使徒行傳 17:16~34這段經文,我們看到:上帝把我們每個人都放在一個地方,安置在某種邊界內,然而上帝也呼召我們,跨越原本所在的邊界,與他人同行,這個是門徒生活的真諦。
今天我們將聚焦在這整大段經文的頭一節,徒17:16——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心靈十分忿激(新譯本)。
一、在「等待」中「看見」
保羅在雅典避難、等待同工的時候,看到滿城的偶像,心裡激動,於是進入到猶太人的會堂,並進入當時的公共空間與人辯論,接著受邀到亞略.巴古(當時市民討論公共議題的地方),並在那裡講道。
我們的文化講求速度,不喜歡等待。上網時手機若是慢了一秒,就覺得該換計劃了。我們習慣於速食文化,因為時間實在太重要了,甚麼都要快。對許多人來說,讀神學院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然而,保羅正是在「等待」中「看見」一些事物。上帝透過保羅的「等待」,拉出時間和空間,使他「看見」。我們的生命有時被打斷,或許是上帝給我們拉出了時間和空間,好讓我們「看見」。
今天我們常常視而不見,可能是出於習慣(麻木),過度認同(同化),或對外界漠不關心(冷漠)。許多基督徒認為外面世界太黑暗,寧可關起教會大門,過著自以為聖潔的生活。然而,上帝可能正透過「等待」,幫助我們「看見」祂在這「等待」中要我們「看見」的事物。
保羅看見了滿城偶像。雅典人可能看不見這些偶像,認為是藝術、文化以及生活的方式。神學家 James K. A. Smith 指出,如同新約的雅典,今日的北美社會也充滿了偶像,到處充斥著各樣信息,告訴我們甚麼是成功的人生、該羨慕的體態、值得追逐的夢想。有的人在生活中向美國夢屈膝,有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敬拜著消費主義的偶像。
保羅不只看到偶像,更看到人們的真實情況。他在雅典人的生活中,看見他們因為不認識的神,而活在恐懼中(17:23)。保羅向他們陳明福音的好消息,宣告說:「過去那無知的時代,神不加以追究;現在,他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17:30)。
保羅不只看到滿城的偶像和人類的困境,更看到上帝的臨在。上帝沒有離棄他們,而是在他們當中行動,維繫著這世界的存在。
二、跨界的動力
保羅在「等待中」,因著「看見」,而忿激,產生動力。事工的起點不是策略、方法,而是看見上帝的行動和人類的困境,並回應上帝的作為。若上帝沒有行動,一切都是徒然。
今天許多基督徒把人生的呼召和自我實現劃上等號。然而在整本聖經的見證中,卻讓我們看到呼召的弔詭性。許多舊約先知在回應上帝的呼召時,既是不情不願,卻又是心甘情願。上帝呼召他們走的路,未必是他們起初所計畫的,但是在回應呼召的過程中,卻非常踏實滿足。
保羅服事的動力,不是過度浪漫化現實的熱情,而是洗鍊的熱情,這種熱情讓我們在艱難中前行,而且帶著真實的盼望以面對真實的艱難。保羅因為「看見」,因而產生這樣的動力。
三、跨界的行動:與時代對話
當保羅在亞略・巴古與雅典人分享福音時,展現了與時代對話的典範。他首先肯定了雅典人的文化,肯定他們對超越界的敬畏(敬畏鬼神)。接著保羅在肯定中尋找切入點,繼而挑戰雅典人的文化。保羅指出,他們所敬拜的「未識之神」正是這世界的造物主。這位造物主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也不出於缺乏而需要受人的服事。這位創造主是豐富的,不缺乏甚麼,且是慷慨的給予者。因著這位創造主,人無分貴賤,都是出於上帝的創造,生活在上帝所設立的界線中,我們因祂而存在。最後,保羅邀請人們透過悔改,認識創造者和救贖者上帝。
四、策略的限制
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策略和果效的時代,凡事追求策略和最佳實踐。然而策略有其限制,抽離了處境,策略是扁平和空洞的,甚至成為人們自我救贖的工具。在保羅佈道策略的背後,是他因著「看見」人類困境和上帝心意而產生的動力,他因「看見」滿城的偶像,而心靈忿激,進而展開行動!
今天上帝把我們安置在這裡,在這段等待的時間,是要讓你我「看見」甚麼?有甚麼使你心碎,激動你的心,以至於我們能像保羅一樣奮勇向前?這樣的服事不是出於對策略的執著, 而是出於對上帝的回應和對鄰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