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長論壇

神學教育的使命


陳愛光牧師 / 教務長

 

【編按:2019年是正道建校三十週年紀念。感謝神,帶領正道在過去三十年本著「教導真理,建造生命」的宗旨,致力於神學教育,培養了650多位校友,於全球五大洲、20多個國家,為主服事。在此數算神恩典的感恩年度,擴版後的《正道院訊》特別回顧教務長陳愛光牧師以自身經歷出發分享的信息:「神學教育的使命」,與讀者共勉。本文曾刊登於2004年1/2、3/4月發行的《正道院訊》,此次重載的回顧文是原文的精華版。】
 

使命一:培養更多更好的傳道人

從小在傳道人家中長大,教會裡面的問題,形形色色盡入眼底,總是聽到弟兄姊妹對自己牧者不滿的怨聲。很多怨聲是出於抱怨者的不成熟、自我中心、偏見,或是對牧者工作的誤解,但也有不少的怨言的確是源於傳道人本身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傳道人;培養更多更好的傳道人,是神學院的使命。

在我按牧的時候,有人送我一幅美麗的字畫,上面寫著:「我要在這地興起一個牧人」(亞11:16)。我好奇翻開撒迦利亞書十一章十六節看看整節經文,看到經文接下去說:「他不看顧喪亡的,不尋找分散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牧養強壯的,卻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群有禍了。」我看了以後不知笑好還是哭好,我至今仍不知送我字畫的人是沒有理會上下文,還是故意對我作暗示。但我卻一直把它成為我作牧人的提醒,不要作「無用的牧人」。

我非常相信大部分「無用的牧人」不是要故意傷害教會,而是因為他們裝備不良。因此,培養更多裝備良好的傳道人,是刻不容緩的事,這就是神學教育的使命。

在靈命與品格上裝備

傳道人不能有效的牧養教會,首要的原因是在靈命或品格上產生問題。靈命或品格不成熟的人服事一定有問題,若把他們放在領導教會,教導信徒的職份上,更是不堪設想。教會中的信徒對傳道人的要求,大致不離開兩個方面:「生命得尊敬」,「裡面有東西」。

「生命得尊敬」就是他的品格能叫人信服,以榜樣而不只是以言語作領導的基礎(彼前5:3)。提摩太前書3:1~7和提多書2:7~9都提到帶領教會的人要「無可指責」,就是在品格上叫人尊敬,沒有給人留下話柄。有些人以為一個人只要個性外向,善於人際關係就能叫人尊重,其實被人尊重並不只是靠所謂人際關係,而是在品格上作個吸引人的人。

「裡面有東西」所要強調的是「裡面」。通常信徒抱怨牧者餵養不足,都不是因為嫌他講道口才不好,而是因為他所講的很空洞,沒有內容,或不能切合他們屬靈的需要。傳道人口才再好,信徒聽多了也是會膩的,只有常常在主的話裡有領受,並且敏銳的察覺信徒之需要的牧者,才能不斷的把羊餵飽。

在個性上裝備

我聽過一位資深的牧者說,很多傳道人在事奉工場中「陣亡」,問題都是在個性上出問題,所謂「個性上出問題」就是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常識。個性的問題有很多方面,讓我在此只提出我覺得最常見,也是我自己在牧會時所掙扎的兩點。

第一點是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帶來許多負面的行為。沒有安全感的牧者自衛性很強,輕易覺得被人攻擊,被人看不起,以致做出很多保衛自己的事。有些會用高壓的方法來治理教會,有些會不敢與人坦誠相待,有些會設立一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體制系統來保護自己。沒有安全感的牧者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不願意曝露自己的軟弱,從來不承認自己的錯。在信徒的眼中,這樣的牧者沒有捨己的精神,以自利自保為先,以教會的好處為後。其實傳道人有這樣的表現,不一定完全是出於自私,有時候也是怕若是不自保,便不能有效地帶領教會。

另外一點是謙卑與自我肯定之間的平衡,這跟上面安全感的問題有些關聯。有些牧者過份謙卑,常看自己是「無用的僕人」,常常道歉,事事畏縮,不敢出頭作領導。另外一些牧者卻過份強調自己作神的工人之身份,杖著自己有「屬靈的權柄」自作自為。

這些其實都是在個性發展上出了問題。個性的問題因素很多,有的是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的遭遇所造成;有的是對事奉的角色之誤解;也有的是有意無意中與教會中的人或同輩傳道人的比較,覺得自己學問、能力、才幹、甚至財富不如人。我們需要個性健康的傳道人牧養造就敎會,這也是神學教育的使命。

在學識與能力上裝備

如上述所說,傳道人的問題大多出在靈命品格和個性上。但是在這些問題當中,有一部分會受傳道人的學識與能力影響。一個牧者「裡面沒有東西」很可能是靈命不好,但也有可能是不懂得讀聖經,或不知道怎樣表達他所領受的內容。

我相信作為傳道人最重要有三個方面的能力:讀經的能力、傳講的能力及神學思考的能力。牧者沒有滿足群羊的胃口,往往是因為在這幾方面沒有學好。不善講道或教導的人,大部分是跟不會讀聖經有關,但有讀經的能力也不一定會傳講。「裡面有東西」但不會傳講的牧者雖然仍會受信徒的尊敬,但在餵養上不一定能滿足羊群的需要。傳講的能力跟恩賜有關,但有不小的部分其實是可以學來的。有很多傳講的問題其實是「小毛病」,經過指點,加上操練就可以改善的。可惜一個傳道人一旦到了事奉的工場,便再沒有人指點他,他也不好意思問會眾的反應,結果本來可以改善的毛病卻一直存在。

除了會讀聖經,並且能夠傳講外,一個牧者也必須有神學思考的能力。會讀聖經的人不一定有神學思考的能力,因為今天我們所在的處境,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不一定在聖經裡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傳道人是教會的守望者,他要保護教會不被錯誤的思潮,違背真道的觀念所污染,傳道人需要按著聖經的真理,在聖經沒有直接教導的事上分辨是非。

在這個知識高漲,信徒期望提高的時代,我們需要更有學識與能力的傳道人,這是神學教育的使命。
 

使命二:培養華人神學研究者

神學院若要有效地裝備傳道人,前題是需要增加優秀的神學研究者。

為甚麼要研究神學?

曾經有一位當醫生的弟兄問我,為甚麼要研究神學,教會裡的弟兄姊妹需要的不是神學家,而是可以牧養他們的傳道人,神學院應當由成功的牧者作教師,而不是神學研究者。他的問題很合理,值得我們從事神學教育的人深思。

我借用這位弟兄的專業來回答這個問題。醫生的醫學知識是向誰學的?醫學的進步通常是由臨床醫師還是由從事研究的專家達成?醫學教科書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從事臨床工作的人不會有時間去作研究、整理分析數據、編寫教科書。而是藉由從事研究的專家,將結果寫成論文、醫學書籍,讓醫學院學生研讀。所以醫學院的師資須要具備臨床醫師,和醫學、藥理學、解剖學等各方面的研究專家。這並不是說誰比較能幹或是比較重要,而是各人角色不同,缺一不可。同理,要訓練良好的牧者,固然需要有經驗豐富的牧者作教師,但也不能忽略神學研究者的角色同樣重要。

中文神學的貧乏

中文的神學教科書非常缺乏,雖然近年有所改善,然而,許多有分量的書籍依然翻譯自西方的著作,翻譯素質則參差不齊。另一方面,西方的著作是從西方文化為出發點,缺乏華人的「味道」是必然的。

中文神學教育另外一個困難是神學用詞不統一。西方的神學專用名詞已經完全統一,任何一個詞彙被提出時,內行的人都懂其意義。中文神學書籍譯自西方作品,很多專有名詞至今並無標準翻譯。

更多人支持神學研究

神學教育的「質」與神學研究者的「量」有直接的關係。因此,華人教會必須全力支持最上游的神學研究工作,培養神學研究人才,牧會人才的栽培才會有效。以下是三方面的需要:(1)要吸引有學術潛質的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從事神學研究,我們必須把有這方面潛質的人發掘、栽培起來。神學院的教師們也應當注意有學術潛質的學生,加以鼓勵引導,把他們造就成未來的神學研究者。(2)要支持有學術能力的人:有學術能力的人不一定擅長於教學,神給他們有研究寫作的恩賜,但不一定有教導傳講的恩賜。若我們能支持這樣的人專心作神學研究,不單可以成為華人神學發展的腦力資源,也可以減輕神學教師的擔子,更多集中心力在教導和行政工作。(3)要支持研究資源:因著人手不夠與經費有限,支持研究工作的優先順序往往排在很後面。正道於2015年設立哲學博士學位,在訓練神學教育人才方面不遺餘力。

「神學研究」不是「象牙塔」裡不切實際的事,而是對神學教育、裝備良好的傳道人有直接影響;教會與神學院應當有長遠的眼光,看重並支持神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