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神學教育的靈性
今年開始,我正式加入正道福音神學院,和其他的教授一起承擔起教導、栽培、塑造的責任,這個責任是重的,因為目標是遠大的,眾人的期待也是深切的。上一期院訊中,陳愛光教授的文章勾畫出了神學教育之目的,在這裡我想談談神學教育的過程——目的是重要的,過程一樣很關鍵。
Parker J. Palmer主張:「所謂教育,便是創造一方空間,供人們操練對真理的順服。」[1] 他期盼發現教育的靈性,而非以靈性為教育的目標。這是一個偉大的論述,也值得我們深思:神學院的教育不但要有目標,更要在過程中有一個空間,讓學員們探索、反思、享受真理,並與真理互動;這不只停留在理性的層面,更要在感性、還有靈性的層面,讓學員開闊理性的思維,經歷豐富靈性的感受,以至深化對真理的渴慕和真實的領受。不論在聖經、神學、還是實踐課程裡,學員都能夠在學習中發現創造之神、救贖主啟示的奇妙,神與人來往的密切,人與世界的相互關係。每一個科目都不是單獨的,而應當是在學員與真理互動的過程中彼此呼應且能夠整合的;在這個基礎上,奠定學員對世界合宜的認知和學員與世界的關係。因此,神學院的訓練和塑造不是產生一個單一的、理想化的規格,而是引導出一個生命,這樣的生命能夠反映神豐富多樣活潑真理和創造,以至於在各樣的服事裡都可以真實地傳遞真理,可以帶領富有創造力的事奉,也可以為所牧養的羊群創造相同與真理互動的空間。
神學院與其他學術單位最大的不同在於對靈性的強調,靈性成長是非常個人化的過程,可以教育,但更需要引導。Keith R. Anderson和Randy D. Reese在《師徒關係》一書中提到,屬靈引導也是同樣在創造一個空間,一個彼此信任並親近的關係和空間,讓許多關乎活出神聖以及關乎服事和生命的問題可以被談論,甚至可以提出那些穿透面具的問題。[2] 很少有一個學術機構可以幫助學員探討、探索生命中非常深層的內涵,特別是在一個堅實的真理基礎上且在一個很安全的社群環境內。神學院則需要扮演這個獨特角色。神與人的互動,神向人的啟示,人向神的回應,人從神來的感受,這些神與人關係裡深層的靈性建造很難複製,因此需要許多對個人的專注、引導、啟發。課程裡各樣真理的內容對學員的靈性建造做了許多的鋪陳,課堂外師長的真實榜樣,同儕之間的生命碰撞,都帶出非言語的貢獻和影響。神學院無法產生完美的、理想的屬靈人,但是神學院一定要提供探索靈性深處的空間和環境,讓學員們可以寬廣地、自由地、深刻地去體會和發掘,享受耶穌的美好、豐富和深刻,在未來跟隨主的服事道路上持續擁有活潑的生命動力。✤
[1] 巴默爾,《未來在等待的教育:從創造生命的空間開始》,宋偉航譯(台北:校園書房,2015),99。
[2] 奇夫.安德遜,蘭迪.利斯,《師徒關係:屬靈路上拖與帶》,李興邦譯(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