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如何看待婚外同居

林國亮牧師 / 院長 


編按:在1月27日下午舉行的 webinar 網絡研討會 中,林國亮院長分享了主題為「教會如何看待婚外同居」的信息,主要從未婚同居的世界趨勢、同居對婚姻品質的影響、教會如何應對非婚同居議題三方面展開了精彩的分享。以下是信息摘要。 

一、未婚同居的世界趨勢 

據數據分析表明,在美國,年輕人普遍多同居,少結婚。在中國,婚前同居行為在年輕人中變得越來越普遍,三成以上的80後男女曾有過婚前同居行為。而在歐洲,已經非常世俗化,同居和結婚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先同居後有孩子後結婚的模式非常普遍。 

二、同居對婚姻品質的影響 

婚姻關係不穩定,易分開,對婚姻持有悲觀態度,認為遲早離婚不如不結。這些人就容易將同居作為他們的生活形態。越早發生婚前性行為,婚後滿意度越低,溝通越不良,也因此導致性生活品質越低,最終導致婚姻穩定性越低。相反,婚前沒有性行為,婚後滿意度、溝通度、性生活品質和婚姻穩定性都越高。多次同居者,結婚的可能性相對低,婚姻品質也相對差。同居父母所養育的孩子,會經歷與單親家庭相等的不穩定性。 

年輕人普遍用「買車先試車」的心態看待同居與結婚,試圖以此將同居合理化。然而,為試婚而同居可能是最壞的理由,過去同居往往僅維持2年或以下,鮮有維持5年以上的情況。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同居當成一種生活形態的選擇,而不只是一個過渡階段,尤其對於低教育、低收入和原生家庭破碎者。 

三、教會如何應對同居議題 

鑒於同居人的比例會一直上升,在教會做婚姻輔導也發現同居問題,教會應該在同居議題上持定:同居是兩個人的事,高舉個人的隱私與自主;婚姻則是在群體、家族、社群、教會(基督肢體)的見證、歡慶與支持下開始。若婚姻失去這個群體的向度,與同居何異? 

同居現象日益增加,有如下可能原因:婚前性行為普遍,避孕和墮胎也為此提供了便利;現代人從13、14歲即開始早熟至28歲左右晚婚的「超長戰線」;當前社會普遍離婚率高,有經歷過親友離婚的人容易不相信婚姻,抱著試婚心理婚前同居。 

同居類別主要分為四類:(1)草率(Casual):為了方便或經濟因素不允許;(2)小心(Cautious):為了試婚;(3)委身(Committed):已委身,考量時機、費用,不急於結婚,出於工作因素或等候離婚手續等;(4)另類(Alternative):彼此委身但不相信婚姻制度。在此四類中,2與3的負面影響相較1和4低。 

在面對同居者時,教會應給與恩典和真理,一方面持守婚約的重要性,同時與同居者保持關係。在傾聽專家、學者聲音的同時,也應傾聽年輕人的聲音。 

有婚姻外性行為的聖經教導,參考經文包括帖前4:3~5、弗5:3、10~11。從聖經角度來看,透過上帝和以色列百姓的關係,我們瞭解婚姻是盟約。建議教會教導雅歌,因為雅歌很詳細地談及熱戀男女在婚前性行為的克制,性愛在婚姻中的美好,並且強調弟兄扮演的牧者(良人)角色在關係中的重要性,以及婚姻關係的美善。 

此外,還可以參考主耶穌與井旁婦人互動的模式:第一,建立關係,主耶穌說「請你給我水喝」,一開始的談話與罪無關。第二,面質罪行,後來主耶穌指出婦人「沒有丈夫」,並指出她以前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並不是她的丈夫。第三,流露恩典,主耶穌向婦人啓示他自己,說那成為基督的彌賽亞就是他自己。 

最後,在同居議題上,教會應該看重事前的預防和教導勝於事後的治療和處置。以下是一些應用原則和建議: 

  1. 在考量是否讓一對同居伴侶成為會友或參與事奉以前,先和他們一起尋求神的心意:結婚或分開。在此需要傾聽他們彼此的看法並且教導他們聖經真理。 
  2. 若這對伴侶執意同居,則暫不考慮讓他們成為會友或參與事奉。 
  3. 若教會會友開始與人同居,應關懷、輔導,並暫停其事奉。 
  4. 若一對同居伴侶想在教會結婚,請他們即日起分開住,直到結婚。 
  5. 幫忙解決經濟和居住的問題。 

教會如何應對非婚同居問題(視頻)
webinar 網絡研討會 

🔙 師長論壇